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峰会上指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继续显现,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1)说明图反映的经济现象(2)运用经济学常识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3)材料二中,胡锦涛主席主要运用了什么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的经济形势?(8分)
2012年3月,财政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的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01亿元,增长24.8%。与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相比,2011年中央财政收入超过预算5446亿元。这么一大笔收入究竟用在哪里了?这5446亿元安排情况是:用于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944亿元,用于增加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00亿元,用于增加科学技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出76亿元,用于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60亿元,用于增加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621亿元,用于增加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支出207亿元;用于削减中央财政赤字500亿元;用于自然灾害灾后重建2638亿元,留待下年度经预算安排使用。(1)中央财政超出预算的5446亿元的资金从哪里来?属于我国财政的哪些支出?(2)结合材料分析,中央财政的投入体现财政的哪些作用?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经济学家常说:一方面要“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蛋糕切好”。(1)“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切好”分别体现了经济学中的什么道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切好”?
材料一: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材料二: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党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1)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一。(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有关原理的?
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于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4490平方公里。材料二: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材料一:《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唯物主义思想。材料二:王守仁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以为“良知”即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材料三: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哲学的什么派别?(2)简要评述材料一反映的观点.(3)比较材料二、材料三反映观点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