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魏晋南北朝
|
翻车
|
|
《齐民要术》
|
|
隋唐
|
筒车、曲辕犁
|
|
宋元
|
踏犁
|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
《农桑辑要》
|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
《十二气历》
|
|
明清
|
《农政全书》
|
|
材料二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三 中国掌握了某些基本的生活艺术时,西方仍然对此浑然不知。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大工业的兴起……
——H. R.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工》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3)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什么?“大工业”“打破这种平衡”给中国社会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