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二学生在学习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内容之后,利用假期时间对当地环境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有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某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社会利益的问题。(1)上述材料告诉我们应遵循怎样的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原则?(2分)(2)分析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建设生态文明?(8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瓜分的?
材料一 斯密指出:价值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没有;反之,交换简直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材料二 李嘉图认为:一种商品没有用就不会具有交换价值。效用对于交换价值说来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是由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斯密认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什么?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试对斯密的上述认识进行评价。(2)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比较,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和斯密的观点有何异同?在劳动决定价值的问题上,李嘉图的观点和斯密的观点相比较,有何不同?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什么贡献?
(17分) 材料一 李嘉图提出:资本的丧失可能立刻把一个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变为停滞的国家。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积累资本的时候才是前进的。材料二 李嘉图认为:财富往往是在地租稳定甚或下降的时候增加得最为迅速。(1)在李嘉图看来,国家财富增长的条件是什么? (2)李嘉图认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条件?
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生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根据材料回答:(1)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2)如何评价斯密上述观点?
据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1月8日下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 学习时指出:经历去年经济触底回升的V型反转,中国将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从“保增长” 转为“调结构”。在经济转型方面,我们要 “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 调整”,尤其是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方面,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城 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说明要扩大内需的经济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