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西北屯田戍边实行“永不起科”的政策,明初洪武末年,河西屯田1.63万顷,到神宗万历初年已增加到4.6万顷。清代为了鼓励移民人川垦殖,宣布三至五年不起科、山地六至十年不起科、有些地方甚至“永免升科”,官府还发给牛种、口粮等。大量向西部移民,且广修水利。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卓有成效的水利建设,再加上清中期较为开明的政治,西部的农业生产得以迅速的恢复并有所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
明代执行“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由王朝官员负责“于陕甘易番马”之有关事宜,加强了中原与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的往来。清王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在西北地区进行着规模巨大的茶马互市,如仅甘肃一地参与互市的茶叶就有130多万斤,在全国茶引28766道中,甘肃五茶马司就占了其中的95%。……但这些并不能阻碍东西部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齐涛主编《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在北美殖民者到达北美之前,印第安人占有大量的土地,即称为“自由土地”。但是在殖民者到达后,大量地掠夺了印第安人的土地。……独立战争以后,“联邦政府在最后西部土地的分配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几乎所有土地都是公共领地,这些公共领地是通过战争、购买、或条约的签定取得的。”……1815年以前,美国西部还没有水路航运和公路网, 到20世纪初叶,广袤的大陆已经被纵横交错的铁路网连成一体。在移民西进和开发的过程中,边疆线像波涛似地西移,19世纪60年代停留在堪萨斯、内布拉斯加东部一带,70年代急速西进,80年代抵达半干旱平原的西部,90年代则“长久以来熟悉的边疆已经消逝……很难说还存在一条边界线”。 ……西部采矿业兴起之初,矿区所需的物品均需依赖外地,很难及时而充分地满足当地人们的需要。于是各个城镇纷纷创办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及其他工业,并逐步形成了有一定覆盖面的商业网络,在采矿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往往很短时间内就形成了新城镇。
美国人从欧洲接受了个人主义思想,在新世界把这种思想发展得更全面、更完备。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得列克·特纳把这种特点概括成“好动”,并认为“除非这种素养对于一个民族不再产生影响,否则美国人的这股劲头总是要找一处空旷的场所来施展一番”。 ——[美]卡罗尔·卡尔金斯:《美国扩张与发展史话》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集中财力将西部开发提到议事日程并有效地付诸了实施,西部开发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964一1978年实施的“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大规模会战,跨越川、黔、滇、陕、甘、宁、青、豫、湘、鄂、晋等11省之广,投资高达2000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50%。 “三线建设”对于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布局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酌。不过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看,投资的回报是非常低的,不仅没有给西部的工业结构优化带来明显的效益,也没有改善西部经济落后的格局。它是准战时经济形势下一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国家经济决策。 ——《中国经济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评述明清时期西部开发的方略。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开发西部的成功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性看待美国的西部开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三线建设”决策的相关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应当具有的历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