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 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
公元1910年左右,陕西临潼地方的农民挖井取水,不数日,井水竟然枯竭。农民查看究竟时,发现井壁有一个真人大小的「怪物」,认为就是此物作祟,以致水源枯竭。于是把它吊出井外,曝晒数日后打碎。这段叙述应如何理解最为适当?
请先阅读下列数据,然后回答问题:数据一,见于北宋的笔记小说:「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资料二,见于南宋的诗集:「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请问:这两条数据可以说明怎样的情况? ①宋代士人重视历史,史学很盛,资料描述了宋代书院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形 ②北宋理学兴盛,理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成为人们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 ③宋代庶民生活之中,说书受到人们喜爱,而讲史又是说书中的重要部分 ④宋人喜欢三国历史,对于三国人物的看法,并不以成败论英雄 ⑤宋人听说书时,对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相关故事也十分有兴趣
资料一:1928年,傅斯年先生在谈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时,指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资料二:二十世纪初,法国一位研究古代社会的学者,谈到历史家在历史写作中的角色时,说:「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透过我的口在说话。」对于这两段数据,我们应如何理解?
今人研究中国古史,多有“传说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这位学者的意见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说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
一本中国史学名著的自序中提及该书的章节内容:“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或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请问这本书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