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份
|
开垦荒地(万亩)
|
耕地面积(万亩)
|
谷物产量(万担)
|
皮棉产量(万斤)
|
1941
|
39.0
|
1210.5
|
147
|
58
|
1944
|
128.8
|
1467.5
|
175
|
300
|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
材料三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②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