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抗战胜利65周年。65年前的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宣告了中国抗成的最终胜利。硝烟已散,精神永存。抗战中迸发出的“精神”,主要是指 (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②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③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 ④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