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图一图二图三请回答:(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2)图二、图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3)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废除丞相后相当于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材料二英王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首相、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否决法律、宣战、媾和和缔约大权,但这些只是例行公事,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名。然而国王又是不可或缺的,除了礼仪方面的作用外,某个政治环节发生矛盾,国王可利用自己的声望进行调节。有人说,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舰船的原动力,但却是扬起风帆的桅杆。材料三18世纪前期在英国形成的政治制度中,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即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首相身兼政府首脑,手中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一切阁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必须联合起来集体负责。请回答:(1)材料二反映出英国的政体是什么?材料三反映出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2)范例:2008年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5周年。在伊拉克战争前后,布莱尔的思路很明白,在日不落帝国已成为历史之后,跟胜者走是英国的唯一的选择。2003年春天,虽然与法、德所代表的欧洲大陆反战派只隔着一条窄窄的海峡,但他毅然站在了大西洋的另一边。阅读上面范例,根据材料三说明下列问题:(2)①对于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你认为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②对于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如果女王伊丽莎白反对,布莱尔会不会因此而撤兵?为什么?(3)材料一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有何不同?这两种制度对各自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回答:(1)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材料中体现出的孟子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2)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为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方案?该方案为什么不能实现?材料二: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公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账。当时的人民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券里,从吃的粮食、油到穿的衣裤,用的锅碗瓢盆,都严格的定量供应。请回答:(3)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1《唐律》中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诸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材料2唐代均田令对贵族官僚授永业田的规定不仅全面,而且数额很高,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比较松弛,……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制的赐田,……到玄宗时期,一方面因为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从事兼并的富商大贾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团也空前膨胀。……“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帝)、哀(帝)之间”。材料3安史之乱以后,贫富分化更加悬殊,“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连,他们把相连在一块的土地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当时通称为田庄。……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拥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田庄。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古代史》回答:(1)据材料1指出《唐律》为保证均田制的顺利实施作了哪些具体规定?(2)综合材料2和材料3,说明唐均田制不能长久维持的原因。(3)《唐律》虽然对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终均田制还是遭到了破坏,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四位古代诗人写的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诗: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宗元鼎:“帝业兴之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李敬之:“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请回答:(1)诗中“锦帆未落干戈起”和“禹功”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2)在四位咏史诗人中,你认为哪一位诗人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最恰当,为什么?(3)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我国的南北交通,它说明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摘自《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马周传》回答: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④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