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人大代表通过群众来信、视察、网络等手段了解民意,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带到会上。许多网民直接通过网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人大代表严格审议、表决提案和一府两院的报告。通过后,由相应的国家机关去贯彻落实。(1)上述材料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什么组织和活动原则?(2)结合材料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原则。
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加以分析
江苏省N市市委市政府对该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总体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市政府着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并组织数千名干部下基层,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为改善民生,推出了十八项增加群众收入的政策措施;为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履职能力,举办专门辅导讲座;为审慎行使权力,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建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上述举措收到良好效果,今年上半年该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联系材料,说明市政府的上述举措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二十国集团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第三次金融峰会,而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将是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当前,尽管世界经济已经出现趋稳、向好的迹象,迫在眉睫的危机已经渐渐消退,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仍面临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当前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的话,那就是“近忧已解,远虑犹存”。 但总体而言,世界经济趋稳、向好的迹象越来越多,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近期看,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最黑暗时期一度逼近全球性大萧条的危险已经解除了。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说明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特点的哲学依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运用辩证唯物论原理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建设和谐文化?
运用政治常识,全面阐述对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的理解。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