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历史的奥秘】国庆节期间,李凯同学与父母一起从南通去四川旅游,旅行社安排的景点有九寨沟、黄龙和都江堰。李凯还想去三星堆。请你帮助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让父母知道什么是三星堆,用最简洁的语言作一个全面的介绍。(2)从史料相互印证的角度看,在去三星堆之前,他应当做什么准备?为什么?(3)历史老师知道后,希望他返回后能提供反映三星堆所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三张照片,为此,他在三星堆遗址考察时,应当特别关注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渗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偈议。材料二: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建设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铁路的修筑权。1900-1905年间铁路总体发展为三千二百哩,除全长201公里的京张铁路为本国修建外,其余铁路均为外国持有部分股权下所修建。阅后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铁路发展面临的困难。(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铁路发展的基本状况。(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尽管困难重重,我国铁路建设仍然有一定的发展,分析发展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实际上,就在普遍认为是中国屈辱史开端的184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当时中国GDP是世界的33%,比美国和欧洲的总和还要多。在这之前,茶叶行销于俄国,生丝及丝织品见爱于日本,中国之磁器、地毯、漆器、首饰,与家具使西欧各国首都表现着富丽堂皇。未漂白之棉织匹头称为“南京货”,初行于欧洲,后及于美洲。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乡镇工业产品仍保持着一种黄昏前的质量优势。 材料二:中国制造在辉煌的“早熟”之后为何没有驶出前工业化的历史三峡,进入到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近代制造业阶段?在人口过剩导致劳力节约型技术付之阙如这一传统解释之外,小自耕农在有清一代的全面崛起提供了另外一个观察维度:在生产单位的细微化过程中,口粮的种植与商品作物的种植是结合在一起的,专门化的收入无法排挤掉其他农作物,中华农业帝国未能再进一步形成地区和国家层面的经济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扩大……而那些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组织的革新被搁置一旁。多达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在消费方面,农民是边缘人物,他们除了盐、酱油、火柴和小量食用油之外,与市场几乎绝缘。 材料三:18世纪后期,英国率先开工业革命之先河。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大量原材料和农副产品。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中心。1851年,英国商船数量占全世界商船总数的一半,工业制成品占领了50%的世界市场,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产量占世界的50%。阅后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特点。(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位置上衰落下来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制造业的地位。分析形成这种地位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通典》将位于永济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水汇流的入海处,称为三会海口,即现今的军粮城一带。因守卫边境地区的军事需要,三会海口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使这里成为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天津最早的海港。由于三会海口港的兴盛,促使当时的军粮城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名镇。这是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从金朝开始至元、明、清的7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南北统一的盛势。而且这几个朝代均定都北京。由此,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各项所需用品,从全国各地筹运至京都。直沽(今三叉口至大直沽一带)骑河临海,位于南北运河交汇入海河的三叉河口,河船、海船在此处向京城转运货物较为方便,又因此处地势较高,适于兴建各种陆上建筑,遂成为漕运枢纽。从元朝起,直沽港开始兴盛。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因直沽是海运、河运及商船往来之要冲,令在三叉口西南侧筑城设卫,调沿海诸军士屯守,并赐名“天津”。至清初,继承明制,战事不多,国力强盛,漕运进一步发展,当时自天津城西北角经北大关至天后宫一带,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屋瓦鳞次,店铺林立,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 材料三: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开埠。此后,英、法、美3国开始在天津紫竹林租界一带沿河筑港,紫竹林港区开始繁荣。由于外国航运业的侵入,使天津港口的规模和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传统的漕船运输逐渐被大型轮船取代;河运为主逐渐被海运取代;单一的漕粮为主货类逐渐被多样的外贸件杂货(洋货)取代;主权港沦为殖民性港口。随着紫竹林港区和对外贸易航运的发展,带动了天津各业的兴旺,拉动城市重心向租界地区转移。天津在开埠后的80多年间,一跃成为国内第二大城市,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港口水运通衢五洲,广联四海功能的发挥。 阅后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时期天津始兴的原因。(2)明清时期,天津成为北方著名的工商业中心。依据材料二指出其原因。(3)近代时期,天津的经济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范缜(约450—515)在《神灭论》中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的《神灭论》一发表,朝野为之哗然、震惊。于是出现了竟陵王萧子良凭借宰相的权力,慌忙调集众僧名士,软硬兼施,轮番围攻范缜。但由于他们讲不出象样的道理,尽管人多势众,也没有压倒坚持真理的范缜。材料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毛泽东同志曾经对农村社会作过多次调查,发现迷信十分盛行。由于迷信的严重存在,使得老百姓面对自己的苦难非常麻木,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一份关于革命前兴国社会的情况调查说:“兴国的迷信鬼神,可说应有尽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不是在迷信鬼神中”。调查者举正月的例子说,“……还有一种茅山,人家病了,他们假借招魂的法子惑众,是男人化装女人,口唱淫词……丑态百出,一股流氓赤膊鬼,趋之若鹜,这是一种最坏的东西。对此,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开展了反对迷信思想和反对迷信活动的斗争。阅后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神灭论》的发表使“朝野为之哗然、震惊”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地开展反迷信活动斗争的原因。(3)据此谈谈你对反迷信斗争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十月,《新湖北建设大纲》提交省府会议决议公布。这项建设计划大纲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建设之任务,建设之方针,建设实施之纲要。兹略述其概要如后:建设之任务有三:一曰开发资源,增进生产,以提高全省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二曰加强训政,推行自治,以提高全省人民政治生活水平;三曰普及教育,倡导学术,以提高全省人民文化生活之水平。经济建设方针凡列十一目,举其尤要者:以民生主义为最高指导原则。即由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以求达到民生主义之目的;以临全大会及五中全会宣言为根据,确定经济建设之中心政策,为逐渐“实行统制经济,以调节物资之生产消费”,而树立“施行计划经济之基础”;采取农业与工业促进配合发展之政策;以发展机器工业为主,并扶植手工业之生产,以补机器工业不足。——《陈诚回忆录》 (1)根据材料归纳新湖北建设大纲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诚关于湖北省建设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