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之间无论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各有自已的特性和优点,应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一个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多姿多彩世界。 (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观点?(2分)(2)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7分)
某市市政府针对群众反映的“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贫困家庭生活难”“治安难”这“七难”,决定开展“助业”“助居”“助医”“助学”“助行”“助困”“助安”这“七助”行动。市政府要求各职能部门在开展“七助”行动中必须注重实效,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把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并把这“七助”行动的主要任务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公开向全市人民作出承诺。(1)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什么?(2分)(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该市市政府是怎样做到对人民负责的。(12分)
2011年9月27日,为进一步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 ”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请运用所学政治常识,简要分析文化部等部门为什么要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的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2012年全国两会日益临近之际,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广大网民可以就自己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参与本次调查,人民网记者把网友的问题带上两会,带到我国最高决策殿堂。(1)网民参与网上调查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什么途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途径?(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何意义?
《南方周末》2010年7月29日,刊登展江《应杜绝“因言获罪”保护公民言论表达权》指出,公民只要不存在故意或严重疏忽,其发表的言论即使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誉造成损害,也不构成诽谤。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和民商法的发展,刑事诽谤也逐渐为民事性的名誉侵权所取代。但近年来,这种良好的趋势似有受阻倾向,这与中国的民主与法治进程不符。(1)在我国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2)作为我国公民,在发表言论自由的时候应遵循哪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