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2)题。“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1)结合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商鞅的重农的主张。(2)商鞅的“重农”主张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这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只有走中西会通的道路,中国科学和文化才能走在世界前列。那么,你对中国现代化之路有何认识?请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传统、西学与现代化”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③字数在10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他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设定了具体的标准,让人们知道,现代口述史学不是一种辅助性的秘书工作,而是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历史研究;……相比较而言,从以细节见长的口述史学中,可以更多地感受历史的丰富性……这也是他对现代口述史学的一大贡献。材料二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注:上述材料均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德刚口述史的研究对现代史学的主要贡献。结合有关史实,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2 00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次转型是如何实现的。 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有哪些表现?
站在新世纪去反思近一个世纪前的新文化运动,会发现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在很多方面有可比较之处。 材料一 西方启蒙运动以解放人为目的,建立和发展了保护人的自由平等的普世人权思想,这是启蒙运动最鲜明的旗帜和标志。文艺复兴运动复兴了古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摆脱了黑暗的中世纪对文化的摧残和人性的束缚,解放了人对世界和宇宙的看法和了解。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束缚下丧失了生命力和自由意志的人第一次获得了解放,成为真正有生命力和自由意志的人。启蒙运动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确立了人权思想,并使人权思想成为人类社会走向进步、健康与文明的主流思想的里程碑。 材料二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以“民主”和“科学”的名义开始了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强烈反思与批判。一方面大力宣传民主,介绍民主思想,传播民主知识,用民主思想占领舆论阵地,形成强大的广泛争取民主的舆论氛围,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并积极争取民主,当人权受侵,国权受辱时,动员和组织民众挺身捍卫主权,并斗争到底,决不妥协,使五四运动成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另一方面大力提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宗法专制和礼教,坚持用科学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启蒙和方法论教育,积极探索强国之路。 ——以上两则材料均选自《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回答西欧启蒙运动与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相同的追求是什么?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之相比,有何不同? 结合材料二进一步分析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追求与西方不同的原因。 从民主革命的角度思考,中西启蒙思想有何相同之处?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关于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三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和古代中国人文主义者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分别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自我改革”迈出的第一步。20世纪初年开始的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则是自我改革的继续和扩大。清末“新政”中不少改革对社会发展确实有利……客观上为政治机制的转型准备了条件。无论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还是20世纪初年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从社会史的角度看,都还未能掀动社会固有的结构体系,它们只是社会转型长途中的量变,辛亥革命才是质变的开始。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王朝没有倒台,那么就不会有民国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方面的重大变化。从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这一社会史角度看,辛亥革命才是近代史的真实起点,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界标意义,应该比1840年鸦片战争更高大,更重要。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材料二 梁(启超)先生在1921年10月10日发表了一场演说,题目叫“辛亥革命之意义”。他认为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非常伟大的革命:第一场是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结束了黄帝、尧舜以来的部落政治时代;第二场是秦汉革命,也即结束了三代贵族的革命;第三场就是辛亥革命,唤起了中国人的自觉。所谓的“自觉”包括两点:第一,凡是中国人都要管中国事;第二,凡不是中国人就不能管中国事;前一点可称为民主精神,后一点就是民族主义了。 ——王康《世纪大讲堂·从富强到文雅》 材料三 “不管各种‘文明’豺狼现在切齿痛恨的伟大的中华民国的命运如何,但是,世界上的任何力量也不能在亚洲恢复旧的农奴制度,也不能铲除亚洲国家和半亚洲国家人民群众的英勇的民主精神。”“四亿落后的亚洲人……觉醒了起来,参加了政治生活。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为“政治机制的转型”准备了哪些条件。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辛亥革命才是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先生所说的“汤武革命”和“秦汉革命”的具体含义。材料二和材料三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的共同点是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