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备受青睐。然而据记者暗访,许多超市中所出售的所谓“绿色食品”其实是小商贩们一大早从一般市场上买来后,经过包装再贴上绿色食品的标签后做成的,从中获得暴利。试用价值观的知识对上述现象加以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不良的消费倾向:有的人买动辄消费10万、上百万不等的“天价月饼”、“天价野味筵”、“天价手表”等;有的人吃穿尽情消费,却不愿花几十元钱定购一份报纸或杂志,买一本好书。与此相对照的是,还有相当的特殊困难群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尊严的生存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课题。(1)说明怎样才能解决上述消费问题,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当前,部分中学生饮食向广告看齐,服装向名牌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过度追求标新立异的效果。请你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经济环境中,同时在不断出现的外界新事物的影响下,其观念、想法与以前的同龄人已经大不一样了,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尤为显著。某校高三(2)班同学围绕“中学生消费现象面面观”为题,组织了一次综合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了解到,如今,都市里出现了被称为“月光族”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有着稳定且较高收入的工作,他们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会花钱;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很强的赚钱能力,有钱可花。可因为生活无计划、消费超能力,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月月收入月月光”的生活,不得不做起“月光公子”、“月光公主”。 (1)请你为该班的这次综合探究活动确定探究目的,并简要写出探究步骤。(2)结合经济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评价“月光族”的做法的。
为了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随后,北京市宣布2004年取消农业税,使全市329万农民“挣回”8000万元。同时投入15.19亿元支持“三农”,另拔1.1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税收和财政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我国近年来出现了持续的消费不足的现象,我国的居民消费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一路走低,1990年该比例为49.75%,而到了2005年,该比例已降至38.19%,下降了11.56个百分点。某学校高三(1)班同学围绕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因素展开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到以下材料:我国居民最终实际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从1999年的63.34%下降到2005年的49.55%,七年下降达13.7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也造成城镇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目前居民最终消费率从1999年的47.6%水平急剧下降到了2005年的38.2%,下降高达9.4个百分点,年均超过1.3个百分点。同学们还了解到这种状况的形成还与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相对于西方民族而言,东方民族往往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我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强烈的为家庭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文化传统,抑制个人消费为子孙储蓄成为高储蓄的动因之一。此外,由于我国长时间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长期的低收入使人们形成一种低消费的惯性,它不会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而立即消除。虽然消费信贷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传统储蓄观点的惯性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1)结合材料,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居民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原因。(2)结合上述材料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出几条建议。
从手机数量来看,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手机用户数达5.65亿户。我国手机用户从上世纪初的不到19万户,发展到如今,手机也由时尚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变为大众通讯工具。面对中国广阔的市场,制造商、经销商蜂拥而上,大打价格战,使手机价格大幅下滑,手机价格对百姓越来越具有亲和力。(1)手机价格大幅下降,手机价格对大众越来越具有亲和力的原因是什么?(2)手机生产企业怎样做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