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分)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
材料一
时间
|
地区
|
作者
|
书籍
|
记载的地理范围
|
古希腊
|
希罗多德
|
《历史》
|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
前1世纪
|
汉朝
|
司马迁
|
《史记》
|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
14世纪
|
伊斯兰
|
赫勒敦
|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
|
15世纪末到 16世纪早期
|
威尼斯
|
撒贝里克
|
《恩耐阿德》
|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
18世纪
|
法国
|
伏尔泰
|
《风教通义》
|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
鸦片战 争前后
|
清朝
|
林则徐 魏 源
|
《四洲志》 《海国图志》
|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
——录于齐世荣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1)据上述信息指出研究历史视野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2)比较两种版本对抗日战争初期情况的表述有何变化?你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表述?
材料三 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是现代史上同一历史事件
(3)比较两幅图片(含注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分别是什么?
材料四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4)概述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所概述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