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深度撞击
“深度撞击”探测器的撞击器在太空“亲吻”彗星的精确度不亚于给绣花针穿线。北京时间2005年7月4日12时20分左右,“深度撞击”探测器进行了第一次发动机点火调整,调整持续了约20秒,此时,撞击器运转正常,自动导航系统不断工作,不断修改自己的轨道,保证它能够精确地撞击到彗核上。
13时17分左右,“深度撞击”探测器成功完成第二次发动机点火调整。
13时39分是最后一次轨道调整。此时,撞击器上的摄像机不断地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回高清晰度的照片。这些照片清楚地显示,神秘的彗星上遍布冰隙、冰脊和冰川模样的地貌。这些照片引得喷气实验室内的科学家们和通过网络看直播的世界各国的天文爱好者们惊叹不已。此时的撞击器运行得非常平稳,并且离彗星越来越近,大家能看到一些神秘的扬尘——彗星表面的喷发活动。因为这些喷发,所以传回的图像清晰程度有所降低。
13时52分左右,“深度撞击”撞击器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整个过程持续了3.7秒。这期间曾经让地面控制中心的科学家们都悬到了嗓子眼儿上:在撞击发生前约两分钟,撞击器的身影一度神秘消失,直到它重新出现在大屏幕上,人们才舒了一口气,这也算是整个撞击过程中有惊无险的一次。13时58分,第一张撞击的照片传到了喷气实验室并且显示在大屏幕上。探测器发回的一张图片显示,撞击场面与此前预计毫无二致。撞击器击中彗星下部,撞击处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冲击产生的碎片在空中散开,如同云状。据科研人员介绍,撞击前2个小时,撞击器转入自动驾驶状态,完全脱离地面控制人员的掌控。如果此前运算稍有差错,或者器载部件出现故障,撞击器便可能与彗星失之交臂,而这项耗资3.3亿美元的实验也将随之功亏一篑。所以,整个行动的精确度不亚于给绣花针穿线。
事先预测,撞击会造成彗核表面的冰雪、尘埃等溅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个大“焰火”,事实比预测的要壮观。撞击时,彗星下半部分喷发的物质非常高,原来看到的是非常小的一个核,撞击以后,整个抛射物非常高、非常大,让观看的人想起了蘑菇云!当这幕情景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喷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情不自禁地惊呼起来:“天哪,天哪!”
撞击器重370千克,由铜和铝制成,它上面布满铜钉。选用“铜炮弹”,一方面因为彗星本身不含铜、铝元素;另一方面,“铜弹”比较重,动量、能量大,撞击威力也更大。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副研究员赵海斌形象地打了个比方:“这次撞击就好比在一颗飞行的子弹上面,发射了一颗子弹,又打中了第三颗子弹。”
“深度撞击”已经完成,不过对于科学家们来说,艰辛的工作不过才刚刚开始。科学家们首先关注的无疑是坦普尔1号彗星究竟被撞出了多深的洞,由此从彗核中暴露出多少可能的太阳系原始物质。
对文中画线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深度撞击”探测器要进行三次发动机点火调整,每一次都如同一次子弹发射。 |
B.从地球上发射“深度撞击”探测器,然后使它精确地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 |
C.首先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表面,然后再撞击到它的彗核。 |
D.“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撞击器,使它精确地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 |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探测器发回的高清晰度照片看,神秘的彗星地貌是冰隙、冰脊、冰川地貌。 |
B.为了能够精确地撞击彗星,“深度撞击”探测器要进行数次发动机点火调整。 |
C.彗星被撞击后,整个抛射物非常高大,形成的蘑菇云,比预想的要壮观。 |
D.彗星被撞击后喷射出的碎片在空中散开,如同云状,形成熠熠闪耀的光斑。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度撞击”的精确度不亚于给绣花针穿线,是因为在撞击前2小时撞击器将完全脱离地面控制人员的掌控。 |
B.选用“铜炮弹”可以使科学家能够较容易地区分、检测出哪些物质是彗星本身的,哪些物质是撞击器的。 |
C.撞击器一度神秘地消失,表明宇宙太空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现象,是人类无法控制的。 |
D.“深度撞击”意义重大,有助于科学家分析研究可能的太阳系原始物质,进一步探究太阳系的起源和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