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田皆不登登:(谷物)成熟,引申为“收成” |
B.躬自抚循劳来来:回来的灾民 |
C.朝廷方更化立法法:王安石的变法 |
D.今乃于此托于彼今:现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虽金石之坚②不若长安君之甚 |
B.①皆争出谷以佐官②越国以鄙远 |
C.①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
D.①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②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知命”的一组是( )
①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②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③自莘老之至,……出于至诚
④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⑤又以其余暇,……又皆集于此亭
⑥物之有成必有坏,……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③⑤⑥ | B.②③⑤⑥ | C.②③④⑥ | D.①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文中可知,墨妙亭系莘老知湖州时所建,收藏湖州境内古代石刻,以求长存。 |
B.苏轼在熙宁四年十二月因事来到湖州,莘老请苏轼为他写一篇记述文章。 |
C.“记”中借作者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
D.作者认为,尽管万物有成必有坏,但不能在天命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极尽人事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这才叫知命。 |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译文:
(2)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
译文:
(3)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