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唐)薛昭蕴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不语含嚬①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注】①嚬,也作“颦”。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评论者认为结尾一句“情景俱佳”,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君不见简苏徯①杜甫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树中琴瑟,一斛旧水藏蛟龙。丈夫盖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何恨憔悴在山中,深山穷谷不可处,霹雳魍魉兼狂风。【注】①苏徯:大历元年,杜甫在夔州遇见苏徯。苏溪此时正隐居深山穷谷之中。杜甫劝其下山,便写下此作。(1)试分析诗歌前四句运用的表现手法。(2)“丈夫盖棺事始……霹雳魍魉兼狂风”这五句是怎样劝说苏徯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茶 瓶 儿 宋·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①。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②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注: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 这首词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
阅读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送述古① (宋)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 ①述古:陈襄,字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时苏轼为杭州通判,陈襄先 调知杭州后又调离杭州。 句末“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一句既渲染了环境的 ,又将“荧荧”比作 ,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简要分析本词两处“衬托”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