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语文 / 试卷选题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_。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拼音写字看谁棒。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语境注音我能行。
(1)周恩来(   )着大伯,约了一个要(   )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2)巡警反而把她训(   )了一(   )。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比比快来组词语。
惑(    ) 踊(    ) 陵(    )
感(   ) 涌(    ) 凌(    )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填字组词,对号入座。
风(   )日(   )  (   )闹非(   )
(   )武(   )威  (   )(   )褴褛
(1)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
(2)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
(3)形容天气晴朗暖和。(       )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反义词供你选。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字义组词。
振(1)摇动;挥动。________________
(2)振动。________________
(3)奋起;振作。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择词语填空。
盼望 希望 愿望
(1)他________早日与亲人团聚。
(2)今天是儿童节,小明多么________妈妈带他去游乐园啊!
(3)在比赛中一举夺魁是他最大的________。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中国的土地。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     )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____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____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 “____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     ),好奇心(   )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     )。
(1)给加点字注音,并按原文填空。
(2)填一填,看谁组的词语好。
始终:(  )始(  )终  (  )始(  )终
(3)短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的句子在短文中是________句。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歇后语谐音我知道。
打破沙锅——(璺)到底 “问”的谐音字是璺(wèn)(陶瓷、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
梁山军师——(  )用
“赵钱孙”捣蛋——无(  )取闹
高空放鞭炮——(  )得高
盐店老板转行——不管(  )事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细读课文深感悟。
课文中当魏校长提出“诸生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时,同学们踊跃回答:“明理、做官、挣钱、吃饭。”现在,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读书时常常有如下的说法,请你对照上文填空。
(1)“知书”方能“达理”,不好好读书,连日常的礼节都不懂。这是为________而读书。
(2)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读书贫穷将伴随你一生。这是为______而读书。
(3)好好读书,将来当局长、当县长。这是为______而读书。
(4)小朋友,如果面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我为______________而读书。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内语段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课文中“欺凌”的意思是(  )
A.欺负;凌辱。本文指在租界里,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
B.欺负;凌辱。本文指在租界里,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肇事者却得意扬扬。
(2)请你按朗读符号的提示反复品味,判断语气。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①魏校长受到感染,读出佩服和赞叹的语气。(  )
②魏校长吃惊,要读出惊讶和疑惑的语气。(  )
(3)联系课文理解句子。
“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__,“周生”指____________,“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外类文阅读。
周总理与汽车
周总理是第一个乘坐国产红旗车的人。红旗车刚研制出来,他就将这种车定为自己的专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坐国产车。”
工作人员告诉他这种车还没有定型,性能还不稳定,没有经过检验,希望他等产品完全定型后再用。周总理笑着说 我是试用 不保险才试用 保险了还谈什么试用 我坐上了可以促进他们改进 促进我们的民族工业发展 我坐了红旗车 就是为他们做广告
从60年代起,凡属大的活动,无论是党的代表大会或是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开会,特别是外交活动中,周总理总是要求使用国产车。一位开上海轿车的司机说:“周总理在世时,逢上重大活动,最忙最露脸的是我们开国产车的司机,一出动就是几十辆上百辆,风光得很。”
后来,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有关部门想给总理换一辆奔驰车坐,周总理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就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他常常说:“我们国家底子薄,还是一穷二白,一定要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外汇很昂贵,要用在建设上,不该花在消费上。”
(1)写出近义词或反义词。

(2)用“无论……总是……”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加上标点。
(4)周总理为什么坚持坐国产车而不换奔驰车?请用“ ”在短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5)读画横线的句子,联系短文判断它的含义。
①司机开国产车是很光荣的;周总理坚持重大活动用国产车是爱国的表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  )
②开车时感觉很舒服,可以让别人高看,让别人羡慕。(  )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 文 在 线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借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 成语积累。
用一个词来形容洋人:_____________;和它相对应的一个词____________写出了当时中国国民的现状。
(2) 句子练习。
①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用画线的词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能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发挥想象,此时的周恩来看到这一场面,心里会怎么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那段屈辱的历史你了解多少,请简单举一个例子说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 外 提 优
只有一个中国
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要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的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
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
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地:“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1) 理解词语意思。
刁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找出文中的一处环境描写,并体会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课文回答:
①“班上当即冷场。”你认为“冷场”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我”说只有一个中国后,同学们为什么一起看台湾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课后,台湾同胞和“我”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想我今日要承受的这些刁难。”理解句子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了本文,谈谈你对“只有一个中国!”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假如现场的人是你,你会怎样回答教授呢?假如今天,你再一次见到了当年的教授,你们会聊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4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