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白云区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砭骨(biān)怏怏不乐(yāng)炽痛(chì)毛骨悚然(sǒng) |
B.崔巍(wēi)孜孜不倦(zī)冗杂(rónɡ)义愤填膺(yīng) |
C.归省(shěng)兀兀穷年(wù)花圃(pǔ)忧心忡忡(chōng) |
D.阻抑(yì)妇孺皆知(rú)阴霾(mái)鲜为人知(xiǎn)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污秽叱咤风云博击气冲斗牛 |
B.祈祷懊诲不已怪诞回环曲折 |
C.销蚀参差不齐撺掇大彻大悟 |
D.羁拌迥乎不同蓦然相得益彰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所有人都认为这份作品很优秀,有一位鉴赏家也独具慧眼地表示赞许。 |
B.这个品牌的春装新款十分时尚,一推出,不少女士慷慨解囊,纷纷抢购。 |
C.他扮演的角色是最普通的人物,但也演得栩栩如生,博得全体同学的好评。 |
D.学习文言文务求字字落实,句句明了,万不可马虎了事,不求甚解。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到志愿者们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忘我地帮助他人,使我很受感动。 |
B.我们的信心和动力来自于两国领导人对发展双方关系的高度重视。 |
C.他离开父亲,独自孤身一人去找鸭群,最终找到了惊慌失措的鸭们。 |
D.最后一天的训练,是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最紧张、最有意义的一天。 |
请你为下面的简讯拟写恰当的标题。
去年下半年,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吸引了大量观众追捧,春节期间又推出了传统文化节目《中国谜语大会》,而近两个月《中国成语大会》也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与此同时,卫视的传统文化节目也如雨后春笋般走进人们的视野,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相继推出。这些似乎已经淡出电视荧屏的传统文化,再次迸发出了力量。
标题:
亲爱的同学们,这个学期你一定读了不少的课外名著,《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应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根据你的阅读和学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下列短篇小说,不属于欧·亨利作品的一项是( )
A.《项链》 | B.《麦琪的礼物》》 | C.《警察与赞美诗》 | D.《最后一片藤叶》 |
⑵请从你的阅读体验出发,谈谈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古诗文默写
⑴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雁啄春泥。 | B.塑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C.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D.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⑵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五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正入万山圈子里, 。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② ,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④ ,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⑤鸟向檐上飞, 。 (吴均《山中杂诗》)
⑶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2分,本题有2分为附加分。第7题分数累加不超过8分。)
伤春悲秋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但其实春秋各有情趣。春天,我们可以像赵师秀在《约客》里一样,约上朋友一起欣赏①“ , ”;秋季,我们可以像孟浩然在《过故人庄》里一般和朋友约定②“ , ”。
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⑵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⑶妇抚儿乳 (《口技》) ⑷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
阅读下面文言文。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屠乃奔倚其下一狼洞其中 | 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
C.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D.又数刀毙之久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两狼之并驱如故。
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了屠户和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
B.“屠惧,投以骨”表明屠户刚开始心存幻想,对狼迁就退让。 |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暴怒。 |
D.结尾议论讽喻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诈,终究是要失败的。 |
阅读下面的诗歌。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此诗是诗人天宝八年赴安西途中所作,请回答此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文段。
正午的太阳,十分明亮。阳光下的葵花田静悄悄地泛着金光。无数的蜂蝶,在葵花田里飞翔着。
青铜跳下牛背,扔掉缰绳,跑进了葵花田。稠密的葵花,使他只能看到很近的地方。他就不停地跑动着,直跑得呼哧呼哧的,满头大汗。
他在葵花田的深处,终于看到了葵花。
那时,她侧卧在几株葵花之间的一小块空地上,好像睡着了。
青铜跑出葵花地,爬到一个高处,向大麦地方向不住地挥着手。有人看到了,说:“是不是找到她了?”于是,人们纷纷朝葵花田跑来。
青铜将人们带到了小女孩的身边。
暂时,谁也没有惊动她,人们只是围着她,静静地看着。
谁也不知道葵花是怎么渡过了大河,又是怎么来到葵花田的。
葵花认定爸爸哪儿也没有去,就在葵花田里。
有人将她从地上抱起。她微微睁开眼睛,喃喃自语着:“我看见爸爸了。爸爸就在葵花田里……”
她两腮通红。
抱她的那个人用手一摸她的额头,惊叫了一声:“这孩子的额头,滚烫!”
许多人护送着,哧通哧通的脚步声,响彻在通往医院的土路上。
那天下午,太阳被厚厚实实的乌云遮蔽着,不一会儿,狂风大作,接着便是暴雨。傍晚风停雨歇时,只见一地的葵花,一株株皆落尽金黄的花瓣,一只只失去光彩的花盘,低垂着,面朝满是花瓣的土地……
(节选自第二章第6节)
上文节选自当代作家 的《 》。
你能告诉我们,在这段文字之前(第二章第5节),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你认为作者想要通过这一本书告诉我们什么呢?
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
血
⑴那天下午,正躺在床上闭目假寐,不料,放在床头柜上的一头瓷器公鸡,竟坠了下来,猛力砸在我额头上。我只感到一疼,仿佛晕了过去似的一片空白;等到恢复知觉,阵痛的感觉又浮了上来,一抽一抽的,好像神经在发颤。
⑵倚在我身旁的四岁的孩子,一骨碌爬起来,望着我失声惊叫:“爸爸,流血了,好多好多!”
⑶我一愣,伸手摸了一把,赫然是鲜红的血。孩子爬下床去,跌跌撞撞地拿了一面小镜来,我接过一看,只见左眉中间陷了一个小洞,那血就从洞口溢出。
⑷孩子伸手打那瓷公鸡,嘴里喃喃骂道:“打死你!打死你!这么黑心,打伤爸爸!”
⑸看到他稚气的动作,我不禁笑了起来,心里却暗自庆幸,好在是打在我的眉头,假如打正眼睛,那该如何是好?转念一想,又不免捏了一把汗:假如它砸在小孩的头上,不更糟糕?我怎么说都是成人,受一点伤,也算不了什么;但我的孩子呢,毕竟皮脆肉嫩,那后果,实在不堪设想。孩子并不知道我在沉思,他把小脸凑了过来,朝我的伤口吹气,还频频问道:“疼不疼?疼不疼?”一会又爬下床去,拿来药水胶布,命令我道:“贴胶布啦!我都说过啦,要小心嘛,你都不听的!”
⑹我依言让他贴上胶布,心想,现在的孩子机灵多了。我四岁的时候如何,实在没有印象了,但我总以为我一定比较迟钝。
⑺我的眉头渗出的血,又红又稠。多少年没有这样出血了,我怎么也记不清楚。但有几次,我却印象深刻,那流出来的血水,至今仿佛仍汩汩在眼前。
⑻那年,我还在读小学一年级。我们上课用的是铅笔和刀片,我在削铅笔时,不慎将食指削破,一时之间鲜血直冒,我手忙脚乱地撕了许多纸张,拼命去擦那血水。下了课,妈妈来接我,一眼看到破损的手指,惊问:“你怎么不用手巾包起来?”我讪讪地答道:“忘了。”其实哪里是忘记?舍不得那条白手巾才是真的。我总以为,雪白的手巾一旦沾上斑斑的血迹,那就再也还不了我的清白了。
⑼那时,也还没有纸巾,不像我那四岁的孩子,一见我流血,便献计献策:“拿纸巾啦,用纸巾包住,就不会痛了,知道吗?”
⑽我记忆中流血较多的一次,大约是在十岁左右。那天下午,我们赤足下水去摸鱼。起先只是在河畔用竹网捕,后来越走越深,水已及膝,犹不知回头。我一脚踩下去,蓦地一阵剧痛,低头仔细一瞧,鲜红的血水缓缓从水底冒出,我连忙一脚高一脚低地奔回岸上,这才看到,右脚的大脚趾给拉破了很深的一道口子,血流了一地。
⑾孩子这次装成一副老成的模样,眼波一横,用教训的语气:“我都说过了,要小心一点,你就是不听话!”孩子,这回实在是飞来横祸,与我是否大意无关;我想这样对他说,但怕他无法理解,只好苦笑着不言不语。那时下水去捞鱼,倒真是不听话的后果,我强忍着疼痛,一拐一拐地往家赶去,沿路留下斑斑的血迹;想要瞒住妈妈,偏偏妈妈眼睛锐利,立刻惊呼:“怎么搞的呀你?那么多血!”但她并没有责骂我的淘气,只是一味找红药水找纱布找剪刀,为我包扎创口。如今也是有人替我歪歪斜斜地涂上药水贴上胶布,但这孩子已经老气横秋地向我训话了。
⑿回想起流血的往事,感觉到时光的流逝,心里微微泛起惆怅之情。孩子见我泪光闪烁,也许竟以为我痛得受不住,奶声奶气地安慰我:“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⒀说起来,我记忆中有关血的故事,还是我儿时生活在赤道山城的经历;年深日久,渐渐也就湮没在人事倥偬之中。假如不是这件偶发事件的牵引,我哪里还会忆起?
⒁而那鲜红的热血,竟在顷刻之间使我体味了亲情的温暖,那过去了的,是妈妈的关切;在眼前的,是稚子的天真。
文中第⑻段和第⑽段,分别写了两件什么事?作者是用什么记叙顺序来写这两件事?
本文几次写作者流血的经历,为什么当中要交代他的母亲及孩子对他流血的反应?
文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请分析一下这一处描写的作用。
文章以“血”为标题,令人印象深刻。请你说说以此为标题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