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耗/惊落/ B.洗/斟靖/气
C.罪/私/真 D.默/气/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寒暄狼藉招睐走投无路
B.颔联醇朴亵渎消声匿迹
C.恻隐驱除哂笑物竞天择
D.嬉闹踌躇恣睢暝思遐想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语段中,划横线处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从我走出中学校门参加工作以来,不经意间已轻描淡写地度过了十个春秋。我不敢妄言在这十年间自己获得了怎样显著的进步,不可磨灭的唯有成长的记忆。我想,大多数时候,成长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中学这条澄澈而饱满的河流已经汇入了更加丰厚深广的大海,它仍将在大海的怀抱中孜孜不倦地流淌前行。
轻描淡写    B.不可磨灭    C.细水长流     D.孜孜不倦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由于没有请假就擅自离开学校的游行队伍,小王被狠狠地挨批了。
B.经过全市人民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市终于荣获国家文明城市。
C.彰显新时代治国理念的“中国梦”一词,现已成为社会的流行语。
D.春节在中国人心中已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化作共同民族的记忆。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这个四合小院,家家的窗户低矮,是老式对开的方格玻璃窗。                           
①屋里简朴干净,桌柜上摆着整齐的碗杯,小罐子里插着几双筷子。
②这俗常的景象,现在不得多见了,这小玻璃窗,叫人心生温暖。
③黑亮的老铁壶在炉子“吱吱”地唱着小曲,隔着窗户也听得清楚。
④从这家的窗玻璃望进去,开满的碎花的窗帘并没拉上。

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月4日,岭南中学初三级师生将举行2014年中考动员大会,地点在学校足球场,会议开始时间是上午8:10分。初三年级拟定会议议程有学校领导李蓝天校长讲话,请你以初三学生会的名义,向李校长写一则手机短信,邀请他讲话。要求:简明、得体。(不超过60字)

来源:2014年广东省深圳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兵革之利,威天下不以山溪之险。
C.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迎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E.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F.临溪而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云横秦岭家何在,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 (诸葛亮《出师表》)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初中课本中合适的古诗词名句。
[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古诗中的那轮弯弯新月,阴晴圆缺,犹如一颗颤动的心灵,诗人的人生冷暖、岁月留痕都寄寓其中。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                   ”,展现的是自己归隐劳动生活的快乐与自豪;李白闻朋友王昌龄被贬,他吟诵“           ,           ”,表达对友人的关怀和思念。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1)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        )
(2)急湍甚箭,猛浪若(《与朱元诗书》)      (奔:        )
(3)故人不独其亲(《大道之行也》)           (亲:        )
(4)其一坐于前(《狼》)                     (犬:        )
(5)佳木而繁阴(《醉翁亭记》)               (秀:        )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段。(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弗敢加也,必以 B.何
大义于天下不物喜
C.肉食者 D.牺牲玉帛,弗敢

先帝不以臣卑                            万钟于我何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的同乡对曹刿主动为保家卫国出力的行为十分不满,嘲讽他不自量力。
B.第一段中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C.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体现。
D.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把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请赏析“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的妙处。
如果把“归雁洛阳边”一句中的“归雁”改为“归燕”,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段。
清明节可以成为“我们的节日”
周龙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不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避谈生死,连孔圣人在被问及生死问题时,都以“未知生,焉知死”给搪塞了过去。在很多普通百姓心目中,清明节就是扫墓、上坟,文雅一点顶多也是祭祀先祖、缅怀先烈。有公众质疑“我们的节日”,似乎在情理之中。
但从清明节的起源来看,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首先是农耕的一个时间节点,“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与“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样的农谚都反映了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寒食、祭祖、踏青等文化元素不断融入,清明节也由起初单纯的农业节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可以说,清明节并非天然就是祭祀,只不过人们后来约定俗成地选择了在清明节祭祀。
清明节本来是轻松的,南宋诗人吴惟信曾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经过了漫长的严寒之后,人们终于可以在春光之中外出踏青,感受生命的美好。因此,我国自古便有清明节踏青和开展多种体育活动的习俗,登山、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成为清明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通过种种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人们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或许是因为享受了明媚春光的美好之后,人们觉得有必要与逝者“分享”,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人选择在这天祭祖,赋予了清明节一些怀念的内涵。既赞颂生命、追求生活,又追寻先人、寄托哀思;既有欢乐赏春的气氛,又传达慎终追远的感伤;既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活景象,又处处体现着生离死别的悲痛……清明节成了这样一个百感交集的日子。
其实,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在享受美好生活之时,因想到逝者,而不至于轻浮放浪;在追思故人的时候,因看到生活之清丽美好,又不至于过度沉重。
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不用再赋予它更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传统文化中杂糅交融的旧习惯,剥离和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梨花风起”吸引人们热爱生命的行动,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扬光大。(选自2013年4月3日《光明日报》)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合肥市的网民认为应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
B.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说明中国文化中有重视生死的传统。
C.清明节其实并非天然就是祭祀,起初它只是单纯的农业节气而已。
D.清明节能吸引人们参加热爱生命的行动,已很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

下列的说法,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有公众质疑清明节为“我们的节日”的说法,在情理之中。
B.清明节中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C.清明节这天进行祭祖活动,有追寻先人、寄托哀思的感伤。
D.清明节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值得再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阅读下面的句子,概括出“合肥市文明办”与“某些市民、网友”的观点和理由。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①“合肥市文明办”认为:                                                 
②“某些市民、网友”认为:                                               
清明节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内涵?且有哪些与之相关的主要活动?请分点陈述。
作者认为“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 。我们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也能如此体现的“民族的性格和特点”?请从下列四个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作简要分析。

A.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B.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C.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D.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段。(共22分)
站成一棵树
陈勤
父亲是在李阳出事的第二天赶回村庄的。
事情也不算大,李阳打了同学。李阳以前也打同学,只不过这一次运气不好,打在了同学的头上,头破了,对方家长报了警。
在拘留所待了十天,李阳出来了。站在门口接他的是父亲。
两年不见,父亲的背有些驼,眼睛红红的,凌乱的头发中似乎有几根白发在飘舞。
李阳只是匆匆地瞥了父亲几眼,便大步向前。
医药费加上车旅费,肯定不少。老头儿这回一定心痛死了。①想到这些,李阳心里竟莫名地掠过一丝快意。
在心里,李阳一直管父亲叫老头儿。不为什么,只为父亲常年在外,只知道逼着自己读书。母亲早逝,李阳一直跟着七十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
李阳曾经跟父亲提出,不想读书了。实际上,他已经辍学大半个学期了。
父亲竟然同意了。
明天,跟我上山种树吧!父亲说。
第二天,父亲果真带着李阳,买来树苗,一颗一颗,扛到村外的山坡上。挖好坑,放上树苗,又一锹一锹地培好土。
你去山下提水吧。父亲说。
望望蜿蜒的山路,望望山下远远的水田,李阳摇摇头。
那你在这里待着。
父亲挑着水桶,下了坡。过了二十来分钟,父亲才挑着水,步履蹒跚地爬上坡。放下水桶,父亲吭哧吭哧地直喘气。
看着父亲艰难的上上下下,百无聊赖的李阳拿起一个水桶,对父亲说,我们一起提吧。
二十棵小树苗种好了,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只是那么不起眼的一些小黑点儿。
这次是光明正大的不用上学了,李阳很高兴,每天舒舒服服的睡懒觉,睡醒了就吃饭、看电视、打游戏。两年不见,父亲的脾气不知为啥也变好了,不烦也不唠叨。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星期,李阳却烦了,想找几个哥们儿玩。那几个哥们儿都比他大,都是以前辍学的学生,整天在镇上晃,他们曾经一起抽烟、喝酒、打架。那是一起很刺激的生活。
一天,李阳偷偷溜出去了,晚饭时候才回来。父亲没有多问,盛好饭端到他前面说,多吃点儿,照料好自己。父亲看着他,眼神里有一丝心疼。②他的心便莫名地有些慌,又有些烦,急急地低下头扒拉饭。
半夜,刮起了大风,尔后噼噼啪啪的雨点敲打着窗户。父亲把他叫醒。叫他穿衣起床,来到门口。父亲递给他一把绳子,自己抱着一捆竹竿。
父亲带着他来到山坡上。小树苗在风中东摇西摆,无助的晃动。
给每棵树苗都绑上了竹竿,父亲才欣慰的舒了口气。“树苗太弱,禁不起风雨,把它们扶直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父亲边说边擦着满脸雨水和汗水。
“就这几棵小树……”李阳轻蔑地撇撇嘴。
隔三岔五的,李阳便出去找那些哥们儿玩。回来的时候,有时带着烟味,有时带着酒味,也有时带着淤青的伤。
每次,父亲不打也不骂,只是早早地做好饭等他回家,只是用那种惋惜甚至愧疚的眼神看着他。
每次,看到父亲的这种眼神,李阳心里便烦,便乱,他希望父亲骂自己,甚至打几下也好,就是不要用这样的眼神看自己。
一有空的时候,父亲便带着李阳上山种树,山坡上已经种了快三分之一了。父亲的理想是种满整个山坡。“等这些树长高了长直了,长成一片树林,不管是阳光普照,还是风吹雨打,树都巍然挺立,那该多好啊!”父亲说着,满脸向往的神色。
也许有那么一天!看着整齐排列的树苗,看着最先种下的二十棵树苗叶片青翠,已经蹿高了一节,李阳想这么说,却最终没有开口。
李阳越来越感觉生活的无聊,他无事可做,依旧去找那些哥们儿玩。
有一天,他走出村口,忽然想到那些树。他回过头,山坡上,父亲栽的树,一行行整齐地排列着,像听话的士兵。在一颗树苗旁边,站着一个身影,笔直,望着他的方向。他揉揉眼睛,没错,那是父亲。
走过了这么多次,却重来没有想过回头,他忽然想到,也许,父亲每次都站在那里。
树苗是父亲的理想,它是父亲的理想。
④泪眼朦胧中,他看见父亲站在小树旁边,似乎也是一棵树,一棵饱经沧桑的树。
(选自《百花园》2014年第2期)
文中的“父亲”为儿子李阳默默地做了哪些事情?请分点概述。
下列四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从这四句话中你看出李阳怎样的心理转变过程?
①想到这些,李阳心里竟莫名地掠过一丝快意。
②他的心便莫名地有些慌,又有些烦,急急地低下头扒拉饭。
③每次,看到父亲的这种眼神,李阳心里便烦,便乱,他希望父亲骂自己,甚至打几下也好,就是不要用这样的眼神看自己。
④泪眼朦胧中,他看见父亲站在小树旁边,似乎也是一棵树,一棵饱经沧桑的树。
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问题。
(1)为什么“每次,父亲不打也不骂,只是早早地做好饭等他回家”?
(2)“山坡上,父亲栽的树,一行行整齐的排列着,像听话的士兵”这一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说的题目为“站成一棵树”,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以“杰作”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自选文体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来源: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