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必修5单元检测第四单元练习卷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漫溯(sù) 舐犊情深(shì)氤氲(yūn)崭露头角(lòu) |
B.矿藏(cáng)含英咀华(jǔ) 旖旎(qǐ)粲然一笑(càn) |
C.青睐(lài)挥斥方遒(qiú)熨帖(yù)苍劲有力(jìng) |
D.伺机(cì)济济一堂(jǐ) 联袂(mèi)不落窠臼(kē)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陶冶 彪炳史册 和煦 卷帙浩繁 |
B.默契 反恭自问 纽带 千钧一发 |
C.倾泄 煞费苦心 陨石 休养生息 |
D.温馨 流光溢彩 收讫 知书答理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入世十年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充分享受权力,锐意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是各方认可的、成熟的、负责任的世贸组织成员。 |
B.今年市委主要领导了解到蔬菜滞销的情况后,及时指导有关部门采取“农超对接”措施,切实解决了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等问题。 |
C.现代社会中,富豪阶层通过奢侈品消费来展现自己的经济实力的做法无可非议,但是对我国奢侈品消费中的礼品化趋势却必须加以警惕。 |
D.随着硬撑的房价逐渐下降,业主们开始聚集到售楼处门前讨要说法,尽管有的房企着力安抚,有的房企置之度外,但楼市下行已是大势所趋。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重大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
B.有关部门下决心进行足球打黑,敢于将其间的种种黑幕公之于众,必将有助于中国足球的起死回生。当然,扫黑仅仅是第一步,当务之急的工作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机制。 |
C.联通和电信因涉嫌依靠骨干网的垄断地位,通过价格歧视打压竞争对手,国家发改委对其进行反垄断调查,成为首批被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央企。 |
D.作为网络问政的新形式,政务微博不能仅仅“做出姿态”,更要俯下身子,贴近民生实际,关注民众吃喝住行用等基本需求,从而推动政府工作的科学发展。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今福建武夷山市),北宋婉约词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
B.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集中进行一次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交通安全教育,教育中小学生坚决不乘拼装车、报废车、农用车、货运车……等非法运营车辆和超员车辆上下学。 |
C.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
D.中学文理分科是否制约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是否已经成了一种必须革除的积弊?杨叔子带有个人色彩的教育试验,究竟是矫枉过正,还是亡羊补牢?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且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
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枚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⑥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⑦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岂不惜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艺,技艺。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执:拉住。 |
C.貌袭之,道艺两失袭:承袭。 |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寿:使……长寿。 |
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
A.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
B.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
C.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
D.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
B.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
C.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
D.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3)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写序号)
①山水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
②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
③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
④无论谈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甫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作“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于水生生物体内。
关键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
梁文蔷
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抗战前,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后来因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10本,便停顿下来,因为翻译莎士比亚是没有钱的,为了我们一家,父亲必须谋生:教书,写文章。生活相对安定下来后,他又开始有计划地翻译。父亲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译两千字。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气候颇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经常挥汗如雨。父亲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补上。
翻译莎士比亚,是胡适先生的建议,最初是父亲与另外两个人一起翻译,但那两位后来中途退出,只剩下父亲一人坚持。翻译莎士比亚是件苦事,因为莎士比亚全部用古英文写作,我曾向父亲抱怨说,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亚的原文,父亲笑着说:“你若能看懂的话,那他就不是莎士比亚了。”
父亲每译完一剧,就将手稿交给母亲装订。母亲用古老的纳鞋底的锥子在稿纸边上打洞,然后用线缝成线装书的样子。没有母亲的支持,父亲是无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
我在台湾与父母一起生活了10年,因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独生女”。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他们后来跟着我到西雅图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时常在汽车的后视镜里很“嫉妒”地发现,他们还经常手拉手坐在一起。1974年4月30日上午,父亲与母亲照样手拉手到附近市场购物,市场门口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正好击中了母亲。母亲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因伤势很重,需要动大手术。临进手术室前,母亲以一贯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进手术室前,她似乎已有所预感,对父亲说:“你不要着急,治华(注:梁实秋的学名为梁治华),你要好好照料自己。”几个小时后,护士出来通知,母亲已不治。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父亲坐在医院长椅上开始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就在母亲去世后一个月,父亲终于辗转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他特地跑到西雅图母亲的墓地前,告慰母亲。
1981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回到了儿时居住的庭院,却已是物是人非。临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枣树叶,上面还有一个小青枣,让我带回台湾,送给父亲。这棵枣树是我们在北京时老枣树的后代,老树早已被砍去。我小心翼翼地把枣叶包好,回到台湾后,把在大陆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汇报,其中包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骐33年的经历,讲到激动处,与父亲相对而泣。那个枣和树叶后来都枯萎了,父亲把叶子留下来,放在书里,珍存着。
1986年,我最后一次赴台探望父亲。临走时与父亲在客厅中道别,父亲穿一件蓝布棉外衣,略弯着腰,全身发抖。他用沙哑的声音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怎么叫出租车,怎么办出境手续等,那一刻,他又把我当作他的没出门的小女儿。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
1987年11月3日,父亲因突发心脏病住院。当时,小量地输氧已经不够。父亲窒息,最后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这样死了!”此时,医生终于同意给予大量输氧,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输氧的管子换床。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5分钟里,父亲死了。父亲强烈的求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脏停止,他留下的最后五句绝笔之一是:“我还需更多的氧。”没想到父亲留在人间最后的字迹,竟然是这样的求生呼号。每想到此,我便有肝肠寸断之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节选部分回忆了梁实秋先生到台湾以后的生活,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
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找出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文中作者说“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从这篇节选的回忆性文章中,你可以看出梁实秋先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国王,他统率着属于自己的富足而强盛的王国,非常满足和快乐。但是有一天,他觉得很惶恐,于是召集全王宫里的智者们,对他们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想找到一个钟,用来使我安定。当我不快乐时看它,它会使我快乐;在我快乐时看它,它会使我忧愁。”智者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最后,他们做了一个决定,他们设计了一个时钟,上面刻着一句话:“这,也将成为过去。”
一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能够将快乐和忧伤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在心中自由转换,而不受客观环境所左右,始终保持理智清醒的状态,那么他又怎么能做出失败的举动呢?
请以“这,也将成为过去”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三种文体任选一种,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