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强化练习:从汉奎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钱穆在评论汉代政治制度时说:“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汉武帝时期在地方管理上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B.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
C.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 |
D.在地方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 |
汉武帝先后以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裙带亲戚统大军驰骋塞外,后又下遗诏以霍去病之弟霍光辅政,他宁可与舅爷“共治天下”也不肯信任同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同姓因血缘关系难以服众 |
B.卫青、霍去病等才干超群 |
C.同姓王发动“七国之乱”,中央对其失去信任 |
D.同姓王主要负责地方管理 |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谏官可以随宰相入朝议事,谏官事实上已进入了唐代中央政权的决策层。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唐初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
B.唐初明确划分官员职责 |
C.唐初重视选官制度建设 |
D.唐初注重监察制度建设 |
“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 保持既得利益者的高素质,又是维持国家统治的关键一步。”下列制度和材料描述相符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 B.征辟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
A.在边疆设立军镇 |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
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 )
A.三省六部制 | B.科举制 | C.察举制 | D.均田制 |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阶段历史的过程中找到了一幅名为“北京至十三省各边路图”的地图。“某一阶段历史”指的是( )
A.秦汉时期 | B.唐宋时期 | C.宋金时期 | D.明清时期 |
明朝解缙曾说:“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初法律制度不完备 |
B.明初注重法律制度的修订和补充 |
C.明初君主专制强化 |
D.明初贯彻依法治国的方针 |
康熙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康熙帝为此设南书房,雍正帝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军机处。由此可见,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是(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
B.政令统一的需要 |
C.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
D.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 |
祠祭清吏司是明、清时期在中央设置的官署机构,掌吉礼、祭祀、普后丧葬、大臣赠谥,并管理僧道、巫师及从事阴阳、卜筮、医药者。司下分设祭祀科、僧道科、时宪科以及火房等单位,分办本司事务。该机构当属于( )
A.内阁 | B.礼部 | C.户部 | D.吏部 |
在古代中国,太监社会地位低下,最为人瞧不起。让人奇怪的是,这些太监中的许多人却能受到皇帝的恩宠,甚至掌握实际军政大权。比如明熹宗时期的宦官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 |
B.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
C.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 |
D.森严的等级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