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014届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米饭变馊 | B.用糯米酿酒 | C.湿衣服晾干 | D.铁锅生锈 |
下列生活中的行为,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A.燃放烟花爆竹 | B.禁止露天焚烧秸杆 |
C.在居室内吸烟 | D.工厂任意排放废气 |
某1 L纯牛奶的包装盒上有如下一些数据“每100 g内:脂肪≥3.3 g、蛋白质≥2.9 g、非脂乳固体≥8.1 g、钾≥145 mg、钙≥115 mg” 。这里的钾、钙是指
A.分子 | B.原子 | C.单质 | D.元素 |
氮肥厂利用氮气和氢气在有铁存在的情况下合成氨。在此过程中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则铁在合成氨过程中充当
A.反应物 | B.生成物 | C.催化剂 | D.消毒剂 |
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蔗糖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 |
B.物体的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
C.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分子可以再分 |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
B.氧气能跟所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
C.水中的鱼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 |
D.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
下列反应中既为化合反应又为氧化反应的是
A.水氢气+氧气 |
B.镁+氧气氧化镁 |
C.水+二氧化碳碳酸 |
D.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
铱元素的质子数为77,相对原子质量为192,则该元素的中子数为
A.77 | B.192 | C.115 | D.269 |
下列是四位同学分别对甲烷化学式“CH4”所表示意义的回答,其中错误的是
A.表示甲烷这种物质 |
B.表示一个甲烷分子由四个氢元素和一个碳元素构成 |
C.表示一个甲烷分子 |
D.表示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
Ⅰ.用化学式填空
氮气 过氧化氢
氧化铝 氯化钙
Ⅱ.如图各个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单质的有 ,属于氧化物的有 。
Ⅲ.用化学用语表示
(1)2个铜原子 ;(2)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
下面是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3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氯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钠原子与氯原子的最本质区别是 .
(2)在钠和氯气生成氯化钠的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是 原子;Na+的结构示意图是 (填字母)。
(3)表示同一种元素的粒子是 和 (填字母)。
小明同学去郊游,用瓶子装了一些山下的溪水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对水进行净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后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
(2)取回水样,静置后过滤.在实验室里,过滤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漏斗和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性,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
(4)净化后得到的清水是纯净水吗? ,为什么 。
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省略,部分反应物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请写出下列物质化学式
A ,E ,G 。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正确量取8mL的液体,应选用的合适仪器是: .
A.10mL的量筒; | B.50mL的量筒; | C.烧杯; | D.胶头滴管 |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 ,再去吸其他药品.
(3)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填字母) ,实验操作C可能造成: .
实验操作D中应注意的事项是 .(写一点)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
一.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
二.粗略测定加热2g高锰酸钾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
反应原理:(用化学式表达式表示)
高锰酸钾制氧气: 。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装置连接:
写出标数字的仪器名称:① ,② 。
为达到实验二的目的,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接口的字母)a→ → →d。
问题分析:
(1)实验过程发现B瓶中的水变红了,原因是: 。
(2)用收集到的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发现瓶底炸裂,发生失误的操作可能是: 。
(3)在本实验中,收集氧气的时机是加热后马上收集,若是在气体连续不断产生之后才开始收集,则测得的氧气的体积会比实际值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4)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氧气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I: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锰酸钾分解放出氧气。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装入试管,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则猜想 错误。
②第二组同学取锰酸钾装入试管,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