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江苏]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卷

用课文原句填空。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夜雨寄北》)
乡书何处达,                 。               (王湾《次北固山下》)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日出江花红胜火,                 。           (白居易 《忆江南》)
马作的卢飞快,                 。              (辛弃疾《破阵子》)
千里马常有,                 。                 (韩愈《马说》)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加线字读音两两相同的一项是(    )

A.富——百折不略——不人事
B.默——而不舍投——东西跑
C.文——无与落——屈指可
D.如——穷乡壤勉——词夺理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嘹亮澎湃肃然起敬妇儒皆知
B.凛冽馈赠一筹莫展心旷神怡
C.葱笼追朔世外桃园迫不及待
D.伫立迁徒眼花缭乱一股作气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热得厉害。/虎妞很厉害
B.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窗户上朦胧着一层雾气。
C.父亲眼光很深邃。/深邃的山谷回响着鸟鸣。
D.玉琢磨才成器。/她的话值得琢磨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班级开展主题为“趣读《西游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也参与其中。
甲组同学发现《西游记》的回目名称有对称美,比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据此规律,请你补全第二十六回的回目名称“               观世音甘泉活树”。(在下列选项中选择) (   )

A.半山中八戒争先 B.猪八戒义激猴王
C.孙悟空三岛求方 D.圣僧夜阻通天水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乙组同学的研究课题为“花果山探踪”。针对“花果山究竟身在何处”这一问题,小组成员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摘自《西游记》)
[材料二]从历代史籍、方志对连云港云台山(花果山所在地)的记载看,一致指明其在海州东北的大海上。《水经注》云:“东北海中有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郁林山,亦名郁山,在江苏灌云县东北郁洲,旧在海中……今已连于大陆,名云台山。”《云台新志》:“康熙四十年,云台山与海州大陆渡口渐塞……至五十年,忽成陆地。”(来源:百度百科)
[材料三]连云港花果山地图

(1)小明研究[材料三]的地图发现,连云港花果山的地理位置与原著[材料一]中“                ”一句有矛盾。
(2)乙组同学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解决了小明的疑惑。乙组同学是这样解释的: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丙组同学研究课题为“悟空成长史”。你认为在悟空的成长中,哪件事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试举一例说明。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早作
裘万顷(宋)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释】(1)井梧:井边的梧桐树。(2)缄:包藏。(3)斗:北斗星(4)河:银河。
诗中“井梧飞叶”与“          ”处的景致非常具有秋天的味道。诗句“                     ”点明了文题中的“早”字,意为此诗是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创作。
诗人怎样营造出山中清晨宁静的氛围?请结合第四句做分析。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建中靖国元年,坡自儋北①归,阳羡。阳羡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
邵为坡买一宅,坡倾囊仅能偿之,后择吉日入新第。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其,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倾囊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②,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
坡自是遂回毗陵③,不复买宅,而借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选自《梁溪漫志》④)
【注】:①儋北:地名,在海南省。②屋券:房契。③毗陵:地名,现常州一带。④《梁溪漫志》:宋代学者费衮所著。全书共有一百六十余篇,内容记述了宋代政事典章,考证史传,评论诗文,间及名人传闻轶事。
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阳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B.坡问其两狼之并驱如
C.(坡)谓之曰喷以烟
D.竟不索其五百里哉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
                                                                    
(2)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根据选文回答。
(1)给这个短文加一个标题:                       
(2)短文中的“坡”指        ,短文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3)短文的结尾交待了坡不复买宅,借居暂憩,由此你会联想到杜甫的诗句“                                 。”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说明文,回答问题。
舌尖上的军队
①曾几何时,一档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在央视热播,笔者就来说说舌尖上的军队。
②二战中,美军士兵对装备的午餐肉罐头深恶痛绝,他们甚至编出很多段子来调侃这种罐头。然而,在战时的英国,午餐肉罐头被当地百姓当作圣诞菜肴享用。这种落差就是国力的体现。
③越战之后,美国淘汰了老旧的马口铁罐头包装口粮。硬质罐头的重量、硬度影响了携带的便捷性。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美国开始采用一种被称为软罐头的包装技术。采用软包装不仅拥有和马口铁罐头同样的保质期,还便于携带和空投。包装废物在战时也易于被掩埋或者带走。在执行秘密任务时,也不会因为碰撞而发出声响。
④最早使用软罐头技术的是美军特种部队。他们经常需要在越南丛林中执行超过十天的远距离巡逻或者偷袭任务,携带传统的硬质罐头非常不便。美军后勤部门拿出用于医疗包装的高分子材料包食物给士兵吃。美国一直用最新的科技来推动军队的饮食进步,并将其视为战斗力的一部分。
⑤除了软罐头之外,营养支持技术也是来自于美国军方。营养支持本是医学专门技术。上世纪50年代,美军开始研究此项医学技术,通过给士兵注射营养液便可以维持生存,而且达到无损健康、保持精力旺盛的效果。美国军方打算送宇航员上太空,不进食则无需考虑宇航员的排便问题。最后这个实验失败了,因为即便什么都不吃仍然会有排便,人体的胆汁需要通过排泄系统排出。这种技术被用于治疗消化道出现问题的重症病人。中国就有因为癌症需要切除整个肠道和胃部的病人一直靠营养液维持生存,甚至结婚生子并存活。军队餐饮科技的进步实际上可以推动民用商业领域的进步。
⑥上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配发新型单兵口粮。这是一种可以自热并且携带安全的前线口粮。为了避免口味单调,美军开发出二十多种不同的菜品,甚至为回教徒和素食主义者开发出专用的口粮。
⑦我军有无类似的军用口粮呢?
⑧我军后勤部门一直在研发各种军用食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压缩饼干。压缩饼干可被视为炒面的升级版,当初制造压缩饼干是希望方便携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缩饼干的口感和营养也有所改善。有很多人认为,压缩饼干是一种泡过之后可以变得很大的食品,这并不是制造者的目的。压缩饼干的单位热量也谈不上很高,至少与同等质量的肉类比没有什么优势。整体而言,这是一种不算先进的单兵口粮。
⑨中国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军用食品是脱水米饭,最早发明脱水米饭的是旧日本军队。中国改良了日本的技术,只要加入少量热水,脱水米饭就可以食用,口感也接近一般的米饭。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效仿美国研制了类似的单兵自热食品,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十多种不同的改良型号,适用于各个军兵种。
⑩一个国家的军队是否强大,不完全在于拥有多少飞机坦克航母,而吃饭的水平往往能体现其后勤能力。对军用食品的研制开发,是军队建设今后不断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全文看,军用食品要具有哪些特点?
                                                                              
根据第⑤段内容,请给军方“营养支持技术”下定义。
营养支持技术是                                技术方法。
文章第⑧段加点的“不算先进”能不能改为“不先进”?请结合文段内容回答。
                                                                              
下列有关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了美国和中国的军用食品发展情况,其中介绍美国军用食品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B.文章标题化用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神秘的军方信息生活化,新颖别致,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C.文章第⑥段中举中国癌症病人靠营养液维持生存的事例,意在说明将医学上的营养支持技术运用到军用食品研制上是无法实现的。
D.中国在军用食品技术研制发展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这更需要我们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军用食品的技术含量。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
                                                                              
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
                                                                             
赏析理解语句。
(1)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2)说说第⑧段中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头头是道。
                                                                             
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
B.第⑤段的“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这句话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写母亲的心理,表现外婆的爱触发了母亲绣花的灵感。
C.琦君的《春酒》与本文都是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展现母亲的形象,从而表达她对母亲的赞美。
D.作者将母亲的书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平淡中注入深沉,温馨中透着爱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浅浅的愁绪。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文
请以“第一次见面”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