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卷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灭( ) 要( ) 新( ) 镶( )( ) 肃( )
宾( ) 退( ) 体( ) 沧桑( )( ) 举世目( )

来源: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
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
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
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
长时间的不停息,多形容掌声或欢呼声。(    )

来源: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中有些语句饱含了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的分析。
不料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来源: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弄清新闻的结构、特点等)
新闻一般以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为主,也可适当穿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这种文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___________等体裁,狭义的专指___________。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一篇消息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来源: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22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4)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 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2)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能否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篇新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_____________是新闻内容的提要,_____________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划线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中,“不料”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香港7月1日凌晨电 (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一庄严宣告在大会堂4000多位中外嘉宾中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宣告通过电波传向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澳门和台湾,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这5段文字在新闻的常用结构中属于哪一部分?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句中的“百年”是确数还是概数?(在了解香港历史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第3段的“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第4段中引用江泽民主席的讲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文中的哪一个词语表明交接仪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学会快速搜索)

来源: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