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节选)》练习卷

下列各句中画线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鸷鸟之不兮 ②伏清白以死兮 ③屈心而志兮 ④亦余心之所 ⑤固前之所厚 ⑥伏清白以直兮 ⑦何方圜之能周兮 ⑧夫孰异道而相 ⑨民生之多艰 

A.①/②⑤⑦/③/⑥/⑨/④⑧
B.①/②④⑤⑧⑦⑩/③⑥
C.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D.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来源: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节选)》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来吾道夫先路也 B.恐美人之迟暮
C.伤灵修之数化 D.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来源: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节选)》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来源: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节选)》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记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来源: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节选)》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默写 
屈原在《离骚》中所描写的“初服”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诗中的原句写出来。 
上衣                   ;下衣                      。 
帽子                   ;饰物                                  。 

来源: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节选)》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涉江(节选)
屈 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旦余济乎江湘

A.料大王士卒以当项王乎? B.在乎山水之间。
C.浩浩乎如凭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李牧连却之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驾青虬兮骖白螭 D.吾从而师之

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服饰的奇特、高洁,比喻德行的高洁和志向的远大。采用了“比”的手法。
B.本段交代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浊”而“莫吾知”的楚国现实。
C.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
D.“登昆仑兮食玉英”义同《离骚》中“夕餐秋菊之落英”,承接上文的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来源: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节选)》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屈原贾生列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言(说人坏话,巴结奉承的人)之蔽明也,邪曲(邪恶不正派的人)之害公(公正的好人)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遭受忧患。离,通“罹”,遭受)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方正( ) (2)穷( )
(3)信( ) (4)约( )
(5)微( )
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来源: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节选)》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流浪的河流
吴林川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的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花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下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的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是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地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切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选自2003年第4期《中华活页文选》,选入时有改动)
从全文看人类的“流浪”与河流的“流浪”其实质有什么不同?
(1)本文第三段描写了冷水河的哪些特点?在行文上与下文有什么直接关联。
(2)本文倒数第二段提到“从此挣脱了世俗的枷锁”,其中“世俗的枷锁”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的有关内容简要回答。
本文第七至十一段写了作者面对河流产生的独特感受,写了水的成长历程,高度赞扬了水的“生存智慧”。请联系全文分析写这些内容的作用和好处。(6分)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篇点出河流和人类的相似和不同,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相关话题;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
B.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艺术表达技巧,并巧妙地融会在一起,确乎达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C.本文第五段说“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这里的“美景”主要是指冷水河,作者正是从冷水河的流浪上,感悟到了自己漂泊的身世,才引出了“淡淡的乡愁”。
D.本文第六段“臆想”冷水河的流经路线,并写到嘉陵江的流程,具体说明了河流通过“流浪”使水由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的生命历程。

E.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的“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的精神归宿。

来源: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节选)》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表达交流
屈原博学多才,忠君爱国,但政治上不得志。由此看来,要报效国家光凭一腔热情是不行的,还要想办法使自己的抱负得到实现,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呢?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节选)》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真题演练
下面两段话中各有两处错误,请将修改后的两段话写在答题卡上。(4分)(05高考重庆试题)
  (1)重庆工艺美术的真正兴盛是明末清初。明末清初,重庆的挑花刺绣迅速崛起,与成都一道成为蜀绣的重要产地。
  (2)“科技下乡”的热潮,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县“科技下乡”小分队来到桃花乡,大约半个小时左右,近千份科技信息资料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来源:2012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节选)》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