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3届江苏省东台市三校九年级第一次阶段测试化学试卷
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古时候,人类发现并利用了火这一与化学有关的现象 |
B.原子论和分子论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
C.道尔顿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
D.现在,化学家已能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探索下列不符合 |
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 B.凿壁偷光 | C.火烧赤壁 | D.铁杵磨成针 |
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氧化铜的颜色是黑色 | B.酒精有挥发性 | C.白糖易溶于水 | D.汽油能燃烧 |
关于“绿色化学”特点概述错误的是
A.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有利环保、人体健康、安全的产品。 |
B.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反应,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
C.充分利用能源、资源,提高原子利用率、使原料的原子都成为产品。 |
D.充分利用绿色原料进行化工生产,产出绿颜色产品。 |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B.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白雾 |
徐建同学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判断家中的玻璃杯是否洗涤干净的依据是
A.杯子内壁看不见油污 | B.杯壁上的水不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
C.用杯子装水,水是澄清透明的 | D.上述都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液体的倾倒 | B.液体的量取 | C.点燃酒精灯 | D.滴加液体 |
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按质量分数计,空气中含氧气约21%,含氮气约78%。 |
B.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
C.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
D.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主要是由硝酸钾、硫磺、木炭组成,它属于
A.纯净物 | B.混合物 | C.氧化物 | D.化合物 |
2012年河南省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力做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等新增指标的监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植物秸秆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 B.吸入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 |
C.化学在环境监测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 D.臭氧(03)是一种氧化物 |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硫属于金属元素
B.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
C.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7g
D.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电子
.某粒子中含有10个电子,11个质子和12个中子,则该粒子是
A.原子 | B.阳离子 | C.分子 | D.阴离子 |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 磷在氧气中燃烧:
② 硫在空气中燃烧:
③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④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填序号,下同)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还缺少的是 ;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完毕后应先 ,后 。其目的是 。
(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检验所制得的气体是否是氧气的方法是 。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I、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指出实验中仪器的名称:B 。
(2)图I实验中实验现象为:实验开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某同学用图I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后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请你帮助这位同学找出两种可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① ;
② 。
(4)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5)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 mL刻度处才停止。
(6)对照图I实验,你认为图Ⅱ实验的优点是(回答一点即可) 。
最近网络上流行着一个有趣的实验“大象的牙膏”:在细长的容器中加入双氧水和发泡剂(用于产生泡沫),仅看到少量泡沫,然后向其中加入少量物质M,立即看到大量泡沫迅速从瓶口喷出,源源不断就像挤不完的牙膏.
(1)M的作用是 ;
(2)写出有关的文字表达式: ;
(3)用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双氧水做此实验将获得更好的喷发效果,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