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卷

给划线字注音。
灭( ) 退( ) 星宿( ) 阻( )
( ) 靖( ) 要( ) 锐不可( )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解释下列词语,并分别造句。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体常识简答。
消息的六要素有哪些?
消息结构由哪五个部分组成?
新闻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词填空。
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长歌行》)
          ,江春人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望岳》中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诗句是: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              
         。与郦道元《三峡》中引用的两句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描绘的意境相似。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远方亲友真诚的祝福:                    ,道出了世世代代人的共同的心声。
请用三个诗句依次写出春天来到人间时,草木生长,绿色由少而多的不同景象: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名著阅览。
填空。
①《龟兔赛跑》、《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些有趣的故事出自《         》。②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一生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大量优秀作品。
③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两部不朽的文学名著,一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28年孤独时光的硬汉形象,他是       ;另一部描绘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朋)国等奇异幻境,作品中的主人公是         
仿照示例,从《水浒》一百零八将中任选三个人物,分别概写出一个相关的故事情节(示例除外)。
示例:①宋江怒杀阎婆惜 ②时迁东京盗宝甲
③                               
从下面《西游记》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5分)
孙悟空 猪八戒 白骨精 红孩儿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能力提高。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梯 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主题。
请用文中的词语,填写出儿子表情变化的过程。
下面两个描写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表现了儿子脸上怎样的神情?
①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②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为什么比刚才还要疑惑?
两个爸爸,两种教育,你赞赏哪一种?简要说说理由。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    )退  (    )灭  (    )真  锐不可(    )
(    )港  (    )维  (    )湖  要(    )
(    )   (    )战  无(    )  阻(    )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填空。
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词填空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________(A.溃退 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_____(A.顽固 B.顽强 C.坚强)。
我已________(A.战胜 B.消灭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地区,正在向南________(A.扩大 B.发展 C.扩展)中。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判断。
对本文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对本文中第⑧⑨句议论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扬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B.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与简析。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
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本文准确地运用了系列动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