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200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B. 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 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
要求:( 1)切合题意(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

来源:2007年高考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病毒"注射人肿瘤部位,病毒就会成千上万地高速复制,最终撑破肿瘤细胞,肿瘤也就溶解了。但也因此使部分肿瘤细胞进人血液,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此时,如果对病人肿瘤部位加热,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而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
(1)第一阶段:(不超过15个字)
(2)第二阶段:(不超过15个字)
(3)第三阶段:(不超过20个字)

来源:2007年高考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作为学校一次迎奥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

甲:2008,我们将迎来一次体育的盛会,

乙:2008,我们将迎来五洲的宾朋。

合:我们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甲: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

乙:

甲: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

乙:

合: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甲: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

乙:

合:我们---有着相同的梦想追寻。

甲:我们都渴望和平与安宁,

乙:

甲:我们珍视友谊和荣誉,

乙:

甲:让我们的世界更完美,

乙:让我们梦想成真!

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我们迎接奥运圣火在北京点亮。

来源:2007年高考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 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B. 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 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C. 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 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 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入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 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想,令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

A. 对/ 正   逐/钩心斗   加/ 差不齐
B. /淡   铜 /乳 未干   毒 /虚与委
C. /矿   呼 /长 短叹   祖/ 经沧海
D. 帖/ 烫   落/不 边际   藉/声名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2.

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3.

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来源: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江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汉学是什么 
纪宝成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也最容易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即:汉学就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是比较清晰的,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开始形成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汉学,它的历史有700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和研究,至今也有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也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的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文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文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致"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 汉学虽然有容易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 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 "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2.

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西文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 "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C. 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D. 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3.

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治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B. 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 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 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4.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 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 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 汉学研究者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来源: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江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曰,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从道济征桓玄,得首将王雅,败桓兵于奔牛塘,又杀路雍岐,得天子旌节与桓所乘舟。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道济惊问,进之曰:"公欲辅宋,则少帝不废,琅琊王不立,天下非宋有也,故必废。如欲自取,则长乱阶,逢愚君,修德布惠,招罗腹心,天子非公而谁,故必不废。"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遂请护粮,乃免。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眷属,仆鲁健从进之死,故无收其尸者。薛彤下沛人,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武皇帝:宋武帝刘裕。                               (节选自《三十国春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
B. 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杀
C.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  伺:等候进之布指算,不爽
D. 道济趋下阶              趋:快走
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

①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         ②事平,以功让道济

③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         ④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⑤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             ⑥遂请护粮,乃免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④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 高进之初次拜 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
C. 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D. 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
来源: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江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