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2届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初中毕业升学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用诗文原句填空“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越明年, , ,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人们常引用欧阳修的一句名言“ ”来表示那些意不在此而在彼的行为。
花无语,人有情,花草折射出人的精神魅力。
菊花里有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 ”
莲花里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 , ”
落花里有龚自珍的奉献精神:“ ,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诘责(jié)绯红(fēi)深恶痛绝(wù) |
B.禁锢(gù)畸形(qí)颔首低眉(hàn) |
C.犀利(xī) 鞭挞(tà) 正襟危坐(jīng) |
D.执拗(nìu) 馈赠(kuì) 参差不齐(cān)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多姿多彩心旷神怡转弯抹角消声匿迹 |
B.明辨是非川流不息迫不及待阴谋鬼计 |
C.周道如砥遮天蔽日鳞次栉比张皇失措 |
D.变换莫测流连忘返幅员辽阔谈笑风生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4分)
那千姿百态的雨花石,或晶莹剔透耀人双目,或明暗交织令人称奇,或线条流畅如流水舒缓。它们是无言的诗,有形的画。我醉心其中,(A)不能不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而瞠目惊叹!任思绪的骏马跨越时空,我突然发现,自然界春夏秋冬的风雨,人世间喜怒哀乐的感受都悄然印证在方寸之石上。(B)于是,我的心海荡起雨花石般美丽的涟漪。(C) 大自然亿万年的磨砺,才有雨花石的精美、温润、华丽和神奇。石如此,人亦如此。 。(D)啊,人与石竟然有这般惊人的相似!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有一个用词不当,这个句子是( )(填写序号)
在文中画线的空白处,填上和上下文意思连贯的句子。
有一篇新闻的标题是:纯净水市场“李鬼”泛滥。“李鬼”是名著《 》中的人物,在这里是指 _____ ______。
读下面遗忘曲线图,回答两个问题。
(它的横坐标代表记忆天数,纵坐标代表记忆保持量。)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曲线图表明的遗忘发展规律:
遗忘发展规律,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回答要用到《论语》中的话)
诗歌鉴赏。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②,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③。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犊:牛。③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请展开想像,描写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所表现的田园春光。
词中划线的一个“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力。
文言文阅读。
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 ”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 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 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信数与萧何语不可胜数 | B.臣追亡者耳生死存亡 |
C.若所追者谁若无其事 | D.王素慢无礼素昧平生 |
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B.于是上欲召信拜之 |
C.策之不以其道 | D.愿陛下亲之信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2)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用文中词语完成下列填空。
“萧何追韩信”的故事脍炙人口,经久弥新。“ ”四个字,交待了韩信离开刘邦的原因; “ ”四个字,表明了萧何对韩信才干的欣赏;一个“ ”字表明了刘邦对萧何举荐的信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单眼皮的莫愁湖
洪烛
去南京,就没有不看莫愁湖的道理。只要你听说过它,便会有一种神秘的美感,或远或近地吸引着你——不仅吸引着你寻觅的眼睛,更吸引着你驿动的心。那是一种在你亲眼目睹之前便会被深深感染的美感,哪怕仅仅听说过,就忘不掉了。
莫愁湖无疑是美的,但比风景更美的是它的名字。全中国的湖泊中,有谁的名字比其更有劝慰作用?更有人情味儿?若仅仅就外表美而言,莫愁湖是比不过西湖那一类的。它的水面不是很宽广,就像林忆莲的眼睛那样,不大,微微眯缝着,却别有一番味道。莫愁湖的幸运之处在于:它有一个画龙点睛的名字。这温馨的名字使它一下子活了过来,而且永久地保持着青春。这是怎样的眼睛啊,单纯、善良、天真,不沾染一丝灰尘,似乎天生就不应该,也不会受到人间烟火的污染。说实话,我喜欢看这种永远也学不会世故的眼睛——它是不设防的,但它更令人不忍心伤害。
说起西子湖,难免想到做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而说起莫愁湖,则避不开莫愁女的传说。莫愁,不仅是一座湖泊的名字,最早还是一位女子的名字。据说莫愁并非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她因为爱情而出嫁到南京,嫁给卢家做了媳妇,从此跟南京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南京人似乎一下子就打心眼里喜欢上这位远嫁而来的小媳妇,而且喜欢了千百年。我想,这首先得益于她那好听的名字。有着这样一个吉祥名字的女子,谁会不喜欢呢?正如有这样一个名字的湖泊,谁又会不喜欢呢?
莫愁女当年就住在南京水西门外的湖畔,她以自身的魅力为一座湖泊命名。如今,她虽已不在了,可她的名字却留了下来,她对后人“莫愁、莫愁”的由衷祝福也留了下来。她活在自己的名字里,更活在湖泊的倒影里。当然,在莫愁女身上,比她的外表更美、更重要、更值得回味的,还是她心灵的美、人性的美,那是一种对任何劫难都能够包容,并且抵御得住时间消磨的美。况且,莫愁女一定也很对得起自己的名字。莫愁,莫愁,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战胜了烦恼。这种在命运面前的坚强体现在一个弱女子身上,就显得尤其宝贵,尤其难得。
想到莫愁女,再看看莫愁湖,我看到的是会说话的眼睛。它自始至终都在重复着同一句话:“莫愁,莫愁……”但仅仅这一句,就足够了。再看看湖边的垂柳,越看越像是密密的眼睫,在不停地眨动着,眨动着……跟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相比,莫愁湖似乎从来都没学会化妆,也从来都不习惯涂脂抹粉。西湖如同西施,是很典型的那种双眼皮美女:苏堤、白堤构成它的双眼皮。而莫愁湖则是单眼皮的。正如在我的想像中,莫愁女也是单眼皮的,不张扬、不妖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我偏偏就喜欢这单眼皮的莫愁湖。我从它清澈的眼睛里读出了跨越时空的祝福,和一颗纤尘不染的心。
南京人是有福的。在忧愁的时候,可以到莫愁湖边走一走。湖风如同一个循循善诱的声音,在劝解着你、抚慰着你:不要忧愁,不要忧愁……走着走着,你果然就没有忧愁了,或者说忘掉忧愁了。古人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南京人则无需借酒浇愁,因为他们有莫愁湖,有比酒更醇厚、更灵验的湖水,并且,还额外地拥有一位古代美女的祝福。恐怕正因为有莫愁湖的陪伴,南京人一向是乐观的、豁达的、坚强的。南京,是一座历经诸多劫难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城市。
(选自cctv.com《城之眼》)莫愁湖的名字比她的风景更美,请你依据文意,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填空。
示例:莫愁湖,你的名字那么温馨, 仿佛在劝慰人们“莫愁,莫愁”。
莫愁湖,你的名字那么 ,仿佛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
(1)莫愁湖的幸运之处在于:它有一个画龙点睛的名字。
(2)而莫愁湖则是单眼皮的。正如在我的想像中,莫愁女也是单眼皮的,不张扬、不妖冶……作者说莫愁女“以自身的魅力为一座湖泊命名”,这“自身的魅力”指的是什么?
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很有情味,请你做一点简要赏析。
湖边的垂柳,越看越像是密密的眼睫,在不停地眨动着,眨动着……跟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相比,莫愁湖似乎从来都没学会化妆,也从来都不习惯涂脂抹粉。下面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愁”是本文的线索,作者从莫愁湖的名字写到莫愁女,再描写莫愁湖的风光,最后写到南京人,字里行间充满对莫愁湖的喜爱之情。 |
B.作者在行文中,把莫愁湖和西湖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莫愁湖的美“别有一番味道”,突出她美在自己的名字上,美得清纯自然。 |
C.作者把莫愁湖和莫愁女联系起来,并且用富有想象力的笔触描写了莫愁湖“单眼皮”的美,这样的拟人手法,使莫愁湖在我们心中也“活”了起来。 |
D.作者喜爱莫愁湖,除了莫愁湖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更主要的还在于莫愁湖优美的风光使人赏心悦目,不由得忘却忧愁和烦恼。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
曹文轩
① 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至以读书来消遣,这在一个风行享乐的时代,是合理的。对
一般阅读大众而言,我们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深奥的、费
筋的书。因为世界并不需要有太多深刻的人。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读坏书足矣。
② 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国家、民族,总得有一些人丢下这一层次上的书去阅读较为深奥的书。而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他们还要去读一些深奥到晦涩的书。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阅读阶层的存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③ 现在我们来说孩子的阅读。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道理非常简单: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④ 而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尖刻的、现时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⑤ 阅读行为,特别是孩子的阅读行为,当不是放任自流的。我们应当有所安排,有所倡导,有所规约,甚至有所裁定:一些书值得去读,而一些书可少读。孩子的阅读与成人的阅读不一样,它应是有专家、校方和家长介入的。介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阅读从自在状态抵达自为状态。
⑥这种具有深度的阅读能给他们更大的愉悦。不同的是,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于阅读的同时,只满足于停留在简单轻松的层面上,没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不仅有来自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过程中,有来自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深阅读带来的两种愉悦,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⑦ 轻而易举地获得,是一种愉悦;艰难追问与挖掘之后忽有所悟,是一种愉悦。前一种愉悦不需要付出,后一种愉悦则需要付出。我们究竟应当更喜欢哪一种愉悦呢?难道我们不需要思考吗?不需要对孩子们去说吗?
⑧ “轻而易举地获得”其实这一说法未必准确。轻而易举倒是真的,但未必可以获得——轻而易举,常常是不能有所获得的。唾手可得的露天矿藏是有的,但,通常情况下,矿藏都在地表之下,甚至是被深深覆盖的,是需要我们花力气开掘的。
⑨ 应当告诉孩子们:有效的、高质量的阅读是需要一定气力的。他们所选择的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高度——当然这一高度不要达到令他们厌烦、失去耐心的程度。它们略高于孩子们,需要踮起脚尖够一够——踮起脚尖够一够,这样摘取的果实也许更加甜美一些,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愉悦。
(选文有改动)本文主要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第⑥小节怎样论述“有深度的阅读能给他们(孩子)更大的愉悦”?请简述其论证思路。
第⑧小节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依据本文意思,下面对“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阅读意义而言,浅阅读可以满足一般人的消遣享乐,而深阅读可以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水准。 |
B.就文本选择而言,浅阅读读的是浅显的、不费脑筋的书,而深阅读读的是具有一定高度的、乃至于深奥到晦涩的书。 |
C.就阅读状态而言,浅阅读处在没有引导的放任自流的自在状态,而深阅读是有计划、有规约、有选择的自为状态。 |
D.就阅读收获而言,浅阅读能够使人轻易而举就能获得长久的愉悦,而深阅读需要花气力来获得探究的愉悦。 |
文学经典,是我们“深阅读”的对象。请按要求,进行一次“认识英雄”的“深阅读”探究。
别样的英雄
罗曼 罗兰在《名人传》序中,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在这部作品中,我从 (填写人名)身上,感受到这样的英雄气息: ;而花木兰、邓稼轩、斯科特(任选一人)身上,却有这样的英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