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物理 / 试卷选题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山东卷)

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下符合事实的是

焦耳发现了电流热效应的规律 库仑总结出了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楞次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拉开了研究电与磁相互关系的序幕 牛顿将斜面实验的结论合理外推,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卷(山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将小球α从地面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的同时,将另一相同质量的小球b从距地面h处由静止释放,两球恰在h2处相遇(不计空气阻力)。则

两球同时落地 相遇时两球速度大小相等 从开始运动到相遇,球 α动能的减少量等于球 b动能的增加量 相遇后的任意时刻,重力对球 α做功功率和对球 b做功功率相等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卷(山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将两相同的木块ab至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中间用一轻弹簧连接,两侧用细绳固定于墙壁。开始时ab均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两细绳均有拉力,a所受摩擦力Ffa0,b所受摩擦力Ffb=0,现将右侧细绳剪断,则剪断瞬间() 

A.

Ffa大小不变

B.

Ffa方向改变

C.

Ffb仍然为零

D.

Ffb方向向右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卷(山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保证用户电压稳定在220V,变电所需适时进行调压,图甲为调压变压器示意图。保持输入电压U1不变,当滑动接头P上下移动时可改变输出电压。某次检测得到用户电压U2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以下正确的是

μ2=1902sin(50πt)V μ2=1902sin(100πt)V 为使用户电压稳定在 220V,应将 P适当下移 为使用户电压稳定在 220V,应将 P适当上移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卷(山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在两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中,MN为两电荷连线的中垂线,abc三点所在直线平行于两电荷的连线,,且ac关于MN对称,b点位于MN上,d点位于两电荷的连线上。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b点场强大于d点场强

B.

b点场强小于d点场强

C.

ab两点的电势差等于bc两点间的电势差

D.

试探电荷+qa点的电势能小于在c点的电势能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卷(山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两固定的竖直光滑金属导轨足够长且电阻不计.有质量、长度均相同的导体棒cd,置于边界水平的匀强磁场上方同一高度h处.磁场宽为3h,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先由静止释放c,c刚进入磁场即做匀速运动,此时再由静止释放d,两导体棒与导轨始终保持良好接触,用ac表示c的加速度,Ekd表示d的动能,xc、xd分别表示cd相对释放点的位移.选项中正确的是(

A.

B.

C.

D.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卷(山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上端。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

①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
②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③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a.滑块的质量

b.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c.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

d.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

(2)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电路,探究了电源在不同负载下的输出功率。

①所得实验数据如下图,请在给出的直角坐标系上(见答题卡)画出的图像。

②根据所画的图像,可求得电流I=0.20A时电源的输出功率为W。(保留两位有效数)
③实验完成后,该同学对实验方案进行了反思,认为按图甲电路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并对电路重新设计。在图乙所示的电路中,你认为既能测出电源在不同负载下的输出功率,又能消除安全隐患的是。(Rx阻值未知)

201111011422380003835.gif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卷(山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在高出水平地面h=1.8m的光滑平台上放置一质量M=2kg、由两种不同材料连接成一体的薄板A,其右段长度l1=0.2m且表面光滑,左段表面粗糙.在A最右端放有可视为质点的物块B,其质量m=1kgBA左段间动摩擦因数μ=0.4。开始时二者均静止,先对A施加F=20N水平向右的恒力,待B脱离A(A尚未露出平台)后,将A取走。B离开平台后的落地点与平台右边缘的水平距离x=1.2m(取g=10m/s2)。求:

(1)B离开平台时的速度vB

(2)B从开始运动到刚脱离A时,B运动的时间tB和位移xB

(3)A左段的长度l2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卷(山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扭摆器是同步辐射装置中的插入件,能使粒子的运动轨迹发生扭摆。其简化模型如图:Ⅰ、Ⅱ两处的条形匀强磁场区边界竖直,相距为L,磁场方向相反且垂直纸面。一质量为m、电量为-q、重力不计的粒子,从靠近平行板电容器MN板处由静止释放,极板间电压为U,粒子经电场加速后平行于纸面射入Ⅰ区,射入时速度与水平和方向夹角θ=30°

(1)当Ⅰ区宽度L1=L、磁感应强度大小B1=B0时,粒子从Ⅰ区右边界射出时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也为30°,求B0及粒子在Ⅰ区运动的时间t0
(2)若Ⅱ区宽度L2=L1=L磁感应强度大小B2=B1=B0,求粒子在Ⅰ区的最高点与Ⅱ区的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差h(3)若L2=L1=LB1=B0,为使粒子能返回Ⅰ区,求B2应满足的条件
(4)若B1B2, L1L2,且已保证了粒子能从Ⅱ区右边界射出。为使粒子从Ⅱ区右边界射出的方向与从Ⅰ区左边界射出的方向总相同,求B1、B2、L1L2之间应满足的关系式。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卷(山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人类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是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的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的分子势能与体积有关
b.晶体的物理性质都是各向异性的
c.温度升高,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d.露珠呈球状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2)气体温度计结构如图所示。玻璃测温泡A内充有理想气体,通过细玻璃管B和水银压强计相连。开始时A处于冰水混合物中,左管C中水银面在O点处,右管D中水银面高出Oh1=14cm。后将A放入待测恒温槽中,上下移动D,使C中水银面仍在O点处,测得D中水银面高出O点h2=44cm。(已知外界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相当于76cmHg
①求恒温槽的温度。

②此过程A内气体内能(填"增大"或"减小"),气体不对外做功,气体将(填"吸热"或"放热")。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卷(山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 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波沿x轴传播,实线为t1=0时的波形图,此时P质点向y轴负方向运动,虚线为t2=0.01s时的波形图。已知周期T0.01s

①波沿x(填"正"或"负")方向传播。
②求波速。

(2)如图所示,扇形AOB为透明柱状介质的横截面,圆心角AOB=60°。一束平行于角平分线OM的单色光由OA射入介质,经OA折射的光线恰平行于OB。 

①求介质的折射率。

②折射光线中恰好射到M点的光线(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卷(山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碘131核不稳定,会发生β衰变,其半衰期为8天。

碘131核的衰变方程: I53131(衰变后的元素用X表示);

‚经过天有75%的碘131核发生了衰变。
(2)如图所示,甲、乙两船的总质量(包括船、人和货物)分别为10m、12m,两船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速度分别为2v0v0。为避免两船相撞,乙船上的人将一质量为m的货物沿水平方向抛向甲船,甲船上的人将货物接住,求抛出货物的最小速度。(不计水的阻力)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卷(山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