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浙江]2011届浙江省义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sŏu) ⑴ 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quán)   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tăn)  然。
(摘自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孙炎明的颁奖词)

来源:2011届浙江省义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春的阳光,温暖而充满活力,唤醒世上沉睡的万物;夏的阳光,  而热烈,泼洒着傲视一切的自信;秋的阳光,  而温馨,为小道铺上金色的地毯;冬的阳光,  而慈爱,为苍白的心灵注入生机与希望。
A.含蓄                      B.奔放                     C.庄重

来源:2011届浙江省义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词填空。
(1)峰回路转,         ▲         ,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         ▲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李清照在《武陵春》中以实写虚,表明内心浓重的哀愁的句子是“      ▲       
        ▲         。”
(4)雨,是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请写出古诗词中借雨抒情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来源:2011届浙江省义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语句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当然,在表现自己的时候,自身的缺点或不足难免会有所暴露。
②表现自己适当地张扬个性,更容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③况且缺点被发现或被指出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这可以促使我们完善自己。
④不过,这都是最真实的自己。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③②④① D.②①③④
来源:2011届浙江省义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名著阅读。
(1)在西方,有一部小说,卢梭曾建议每个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小说主人公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这部小说是    ▲     
(2)“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丘……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请写出与这首诗相关的人和事。      ▲       
(3)“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弦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这段文字赞颂的人物是    ▲     .

来源:2011届浙江省义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合性学习。
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即将结束,九年级某班决定开展“我心中的语文”专题活动,请你参加。
【感悟语文】
(1)有人说:“语文是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有人说:“语文是窥视人类心灵的窗口。”我要说:“                   ▲                  
【语言品味】
(2)学好语文读为先,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鲁迅先生曾说:“读书要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美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读书应当像石床的矿工一样,把‘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这两位大师关于读书的过程见解中表述的主要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鲁迅的意思:                     ▲                  
②柯勒律治的意思:                 ▲                  
【问题探究】
(3)谈起学习语文的苦与乐,有的同学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有的同学则是大倒苦水,你的感受呢?说出来,与同学分享一下吧!(50字左右)
                                   ▲                                      

来源:2011届浙江省义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①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②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③只有当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④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⑤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了,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⑥炊烟是                   。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⑦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
⑧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选自《视野》2009年第7期,有删节)
.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文章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阅读第⑥段,在横线上将句子补充完整。
.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

来源:2011届浙江省义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变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成语“伊于胡底”典出《诗经》,用于对不良现象表示感慨)。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⑦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⑧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原来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⑨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皎:白而亮)。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⑩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阅读第⑥段,请你说说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证明“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一观点的。
.怎样理解“答案皎如天日”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作者在文中驳斥了“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你认为读书有用吗?说说你的理由。
.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一个能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叙述要简明扼要。

来源:2011届浙江省义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军城早秋
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5——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其寓意是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来源:2011届浙江省义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二)(8分)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
(1)(   ▲   )以为号焉
(2)(   ▲   )在必醉
(3)环堵萧然(   ▲   )
(4)不汲汲(   ▲   )于富贵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文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来源:2011届浙江省义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④,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⑤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⑥,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郭子仪初、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②牙将:副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见诛:被诛杀。⑤贷:宽恕。⑥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
.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虽然)同席不交谈 B.(于是)跪请曰
C.(只)乞贷妻子 D.因(眼泪)泣勉以忠义

.下列句中划线的“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乡(为了)生死而不受 B.山恋(由于)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C.后子仪代思顺(担任)将 D.项(因为)之强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仆岂敢怀私忿哉!
.读了选文,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简要说一说。

来源:2011届浙江省义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写作(共52分,含书写4分)
按要求写作文。
在金黄色的沙滩上,有一片绿洲。那里飘荡着沁人心脾的香,流淌着甘甜的水,回响着清亮的鸟鸣。它为跋涉者洗去疲劳,为饥渴者奉上食物和水,为远行者提供休憩的住处,为迷途者指引方向……其实,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何尝没有这样的绿洲?我们的心中何尝不需要这样的绿洲?它是生命养料的供给处,是成长旅途的精神驿站。只要人人心中都拥有一片蓊郁的绿洲,世界将泉水淙淙,鸟语花香,洒满春天的阳光。
请你以“我心中的绿洲”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不得抄袭。
(2)文体自选。
(3)文章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来源:2011届浙江省义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