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山东]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击(zǔ)熟(ān)众口金(suò)同仇敌(kài)
B.鸟(kàn)步(kuǐ)情枉法(xùn)岿然不动(kuī)
C.页(fěi)句(dòu)足以待(qiào)苗助长(yàn)
D.采(xiá)身(jī)身陷囹(yú)耳目染 (xū)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苦心孤诣   进退维谷   囊荧映雪   受益匪浅
②残垣断壁   气势汹汹   鞠躬尽瘁   浮想联篇
③毛骨耸然   鳞次栉比   分道扬镳   惟妙惟肖
④一筹莫展    如愿以偿   卷轶浩繁   冥思苦想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业在即,现在想来,美好的初中时光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了。
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C.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这种寻章摘句的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D.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面一段文字,修改①②③处的病句。
翻开我们的《初三·五班志》,你可以看到,①中考”是最高频率出现的一个词,而“希望”“彷徨”“不安”种种心情则可以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班志上面,栩栩如生地展示着课堂上的每个细节,你会发现,②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逃不过小作者的火眼金睛。老师那可敬的形象也随着故事跃然纸上:和蔼可亲的陈老师,治学严谨的林老师,恨铁不成钢的罗老师……在老师们的眼里,③我们都是未来的希望,因为他们甘为我们呕心沥血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B.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C.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D.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默写。
(1)箫鼓追随春社近,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3)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蒹葭苍苍,                  ,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
(5)八百里分麾下炙,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6)吊影分为千里雁,                    。(白居易《望月有感》)
(7)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名著阅读。
(1)《三国演义》第17回中,曹操的马匹受惊,践踏了麦田,曹操欲自刎谢罪,被军士阻拦,于是曹操用                 的方法解决,树立了军威。第21回中,曹操与       (人物)煮酒论英雄。第30回中,袁绍的谋士        (人物)弃暗投明,投靠了曹操,曹操求贤若渴,来不及穿鞋,光脚出迎。
(2)《简·爱》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她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
           精神,与表哥、舅妈以及学校校长对抗,长大后又以其独立人格和勇敢个性赢得了          (人物)的爱情。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加与“潍坊民间艺术进课堂”有关的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
(1)【调查】 阅读下面的表格,概括出三类调查对象态度变化的共同趋势。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学生
赞成
赞成
较赞成
老师
赞成
较赞成
保留意见
家长
赞成
保留意见
反对

(2)【讨论】 针对下面言论中的一个要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谈出理由。
潍坊民间艺术宜纳入原有的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之中,不增加课时,不设为考试科目。
(3)【宣传】 请为潍坊市富有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写一条宣传语。要求:突出该民间艺术的特点,并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示例:风格独特的潍坊布玩具,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潍坊大地上装饰、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让孩子们童年闪耀着童话般的光彩。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完成第9—10题。
西楼子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曾巩(1019—1083),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抒情的佳作。 ②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完成11—14题。
方竹柱杖
[唐]冯翊
太尉朱崖公,两出镇于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院公曰:“弟子奉诏西行,祗别和尚。”老僧者熟于祗接,至于谈话,多空教所长,不甚对以他事。由是公怜而敬之。煮茗既终,将欲辞去。公曰:“昔有客遗筇竹杖一条,聊与师赠别。”亟令取之,须臾而至。其杖虽竹而方,所持向上,节眼须牙四面对出,天生可爱。且朱崖所宝之物,即可知也。别后不数岁,再领朱方,居三日,复因到院,问前时竹杖何在。曰:“至今宝之。”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太尉多蓄古远之物,云是大宛国人所遗竹,唯此一茎方者也。   (节选自《桂苑丛谈》)
【注释】①太尉:官职名。②浙右:浙江东部地区。③祗(zhī):恭敬。④空教:佛教。⑤筇(qióng):竹名。⑥朱方:地名。这里与前面的浙右同指浙江东部地区。
.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多空教所长,不甚以他事   对:
②由是公而敬之:           怜:
③昔有客筇竹杖一条          遗:
④至今之:                 宝:
.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两出镇浙右②老僧者熟祗接
B.①不甚对他事②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C.①由是公怜而敬之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①亟令取之,须臾至②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
②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寓意。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择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8题。
(一)态度   马德
①一条蚯蚓,遁地三尺,穿越黑暗,缘于它锲而不舍的挖掘;一只大鹏,俯瞰五岳,睥睨江河,缘于它始终不渝的飞翔。一条山路,尽管崎岖而险恶,但不畏艰险的人终会直抵高山之巅;一条大道,尽管平坦而宽阔,但瞻前顾后的人也会半途折戟沉沙……这一切,都缘于态度。
②端正学习态度,可以使一个学子在学业上柳暗花明;调整工作态度,可以让一个劳动者在职场中游刃有余。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用来成就人生的。它可以使一个人懂得清醒地审视自己,理智地面对人生,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境所溺,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从而在浮躁的尘世面前从容不迫,在喧嚣的生活背后淡定自如。
③人在一生中,总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而态度则会使这个目标更加坚定。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往往专心并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为之殚精竭虑,为之废寝忘食,心无旁骛,义无反顾。他们的人生态度常常明朗、坚定、睿智、乐观,像洒向草地的阳光,像掠过江面的劲风,在灿烂中摇曳着生机,在刚劲中透露着力量,充满无限活力。抱有消极人生态度的人则不然,他们往往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热情不高,投入不够,慵懒、倦怠,左顾右盼,三心二意,像秋日的落叶一般飘零,像墙上的衰草一般枯败、沉郁,没有活力,没有希望。
④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⑤如果说,品质是从生命的个体上旁逸斜出的一条绿色藤蔓的话,而不同的人生态度则是绽放在这些藤蔓上色彩各异的花朵。这些花朵,在绚烂地绽放之后,最终为你结出最美的人生果实来。
⑥如果你在生活中活得困顿迷茫,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并不顺心遂愿,就该想着适当地调整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了,或许,你会因此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分哪几层来阐述中心论点的?
.作者认为“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仔细阅读第③段,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其论证方法及作用。
.读完本文,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态度的看法。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来自:新华网 作者:张家伟 选文有改动)
.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请结合本段文意,简要解释“海啸”。
.“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该句中加点词“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1)海啸的形成与地震震级相关,强烈的海底地震一定会导致海啸。
(2)海啸通常有暴潮、火山爆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与全球气候变化没有多大关系。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时光
冯骥才
(1)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2)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3)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4)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道藏院到冬日小雨连绵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5)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来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呢?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无了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6)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7)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唯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8)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9)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了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10)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11)我无言以对,自感狼狈。
(12)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唯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也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选自《美文悦读》)
.文章第(1)段说“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结合文意,说说作者进入了一种怎样的情氛中?
.第(4)段“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中第(12)段说灯光亮了,为什么作者“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纵观全文,作者对“时光”持有怎样的看法?对你有何启发?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2)近年来,从苏丹红、毒大米到三聚氰胺,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防不胜防: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一滴香、地沟油、牛肉膏又接踵而来;上海“染色馒头”热气尚存,宜昌“毒生姜”仍在熏制,沈阳“兽药豆芽”又在疯长……
(3)20年献血6万毫升,足可装满六个水桶;28年总收入,捐出去了一半;只有一个女儿,却要准备180份学费……积善成德铸大爱,涓滴汇海洒真情。郭明义,行者无疆。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来源: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