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011年河南省许昌市高二下学期联考政治卷
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科学发展观( )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的丰富和发展
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③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④是哲学发展的颠峰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对比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两者的共同点在于( )
①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②都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都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④都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④ | B.①④ | C.②④ | D.①③④ |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
A.阶级性 | B.反思性 | C.实践性 | D.科学性 |
2010年6月22日,江西第二大河流溃堤,十多万人受灾。造成洪水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从哲学上看( )
①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
②洪水泛滥必然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③改造自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④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针对江西河流溃堤,军委主席胡锦涛发布命令,要求成立军民联合抗洪救灾指挥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体现的辨证唯物论哲理有(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③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④坚持群众观点,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①④ |
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有所成就,需要哲学思维。这说明( )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发展 |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
C.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
D.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
朱熹的“理生万物”观点属于( )
A.“理”和物质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 |
B.“理”是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
C.离开运动谈“理”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
D.把“理”看成为世界本原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
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心外无物 |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C.理在气先 | D.存在就是被感知 |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这说明( )
A.运动是有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
B.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
C.静止是无 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
D.静止是不存在的 |
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世博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 )
A.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
C.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爷孙对话:孙子:地球是圆的。爷爷:不可能,如果地球是圆的,地球上那么多的水装在哪儿?不都流到宇宙中去了?孙子:万有引力…。爷孙对话启示我们( )
①人们的意识具有差异性
②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③书本知识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④已有的经验对人们认识事物有重要影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人的心灵和身体在不停地进行对话。如果人的心情愉快,常常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体内就会分泌出具有活跃脑细胞、增强体质功能的荷尔蒙。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2010年11月8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首次嫦娥二号虹湾局部影像图公布嫦娥二号卫星传回的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月球虹湾区域局部影像图。中国人对太空有着独特的情怀。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嫦娥”系列卫星对太空的探索,太空将渐渐被我们所熟悉。这说明( )
①认识是发展的,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
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古代周朝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周文王曾告诫臣民:“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已成鱼鳖之长。”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人要完全听命于自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③要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③④ |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表明(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
D.科学理论有时可以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写过一首禅诗: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②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不同意识对事物所起的作用不同
④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②③④ |
就业是民生之本。“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话不知耽误了多少人重新就业的好机会。绝大多数人在面临该不该回头时,往往意气用事,明知“回头草”又鲜又嫩,却怎么也不肯回头去吃,自以为这样才是有“志气”。这说明( )
①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错误的意识会使人的活动误入歧途
③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关于庐山瀑布,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下列对该诗句分析解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紫烟”是诗人一种纯主观想象
②“遥看瀑布挂前川”中“挂”字的使用体现出意识的能动性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是诗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④“疑是银河落九天”说明人能有目的地改造规律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从哲学角度看,破解这一命题需要( )
①创新思维,批判精神 ②解放思想,摒弃传统
③怀疑一切,否定权威 ④立足实践,与时俱进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追求真相”越来越成为广大网友的普遍愿望,“上海钓鱼执法”、“南京徐宝宝”等事件都因网民的追问被“还原”了事实真相。这是因为( )
A.真理是客观的 |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C.真理是相对的 |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谬误 |
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这句话蕴含的主要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 D.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
“一切真理都会经历下面三个阶段才会被人接受:第一阶段,觉得可笑而不加理会;第二阶段,视为邪说而强烈抗拒;第三阶段,未加思索而欣然接受。”材料说明( )
A.认识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
B.认识的真理性最终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 |
D.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
编制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人口问题已不仅仅是“人数”问题,而主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要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人口思想的变化说明认识具有( )
A.客观性 | B.规律性 | C.反复性 | D.无限性 |
为了更好地进行深空探测,为和平利用太空而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我国发射了“嫦娥”二号卫星。这表明实践具有( )
A.社会历史性 | B.客观物质性 |
C.直接现实性 | D.主观能动性 |
“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表明( )
①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
④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材料二:14~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化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
(2)结合材料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在生物领域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于是,有人说自然规律是可以创造的。
20世纪末,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遇到空前的挫折。对此,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说明社会规律也是可以改变的。
(1)什么是规律?
(2)上述材料中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我们该怎样认识和利用规律呢?
2010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请阅读下列材料,参与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在此背景下,人们提出了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模式。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1)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运用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知识,谈谈你对低碳问题日益成为热点话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