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11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12月质量调研检测生物试卷B卷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中的DNA都在染色体上 |
B.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只有一个DNA分子 |
C.减数分裂使DNA减半,染色体数目不变 |
D.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行为基本一致 |
图中①和②表示某精原细胞中的一段DNA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①和②所在的染色体都来自父方 |
B.①和②上的基因都是等位基因 |
C.③和④可通过交叉互换形成 |
D.③和④可通过染色体缺失形成 |
遗传图解可以很好的表示杂交实验的过程,对其表述不准确的是( )
A.P表示亲本,子二代表示为F2 |
B.⊕表示自交,╳表示杂交 |
C.杂交时亲本都可能是显性个体 |
D.性状分离时会出现隐性性状 |
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做自由组合定律,不符合其观点的是( )
A.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 |
B.在形成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C.在形成配子时,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
D.在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下图表示某一紫粒玉米植株上所结玉米穗的一面,据此可推断( )
A.玉米穗的另一面黄色粒居多 | B.玉米是自花受粉植物 |
C.黄色玉米粒都是纯合体 | D.紫色玉米粒都是杂合体 |
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不能产生的配子是( )
A.YR | B.Yr | C.yR | D.YY |
果蝇体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观察果蝇的生殖腺细胞,正常情况下不可能看到 ( )
A.卵巢的某些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 | B.卵巢的某些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
C.精巢的某些细胞中有3个四分体 | D.精巢的某些细胞中没有X染色体 |
某男子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其细胞中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是( )
A.神经细胞 | B.精原细胞 | C.淋巴细胞 | D.精细胞 |
对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没有实验证据 |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
C.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具有一致性 | D.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基因 |
两株杂种黄色籽粒豌豆杂交产生种子120粒,其中纯种黄色种子的数目约为( )
A.0粒 | B.30粒 | C.60粒 | D.90粒 |
四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中,所含的染色体组数是( )
A.1组 | B.2组 | C.3组 | D.4组 |
关于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基因可能来自A的基因突变 |
B.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
C.此细胞只能是次级卵母细胞 |
D.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
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不是纯合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
A.自交 | B.测交 | C.杂交 | D.测交或杂交 |
下列杂交组合中,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的是( )
A.Aabb×aabb | B.AABb×aabb | C.AaBb×AaBb | D.AAbb×aaBB |
人类的双眼皮对单眼皮显性。一对夫妇均为单眼皮,这对夫妇经手术后均变为双眼皮,则他们所生的孩子是( )
A.双眼皮 | B.单眼皮 | C.眼皮介于单双之间 | D.不能确定 |
下列各项中,属于单倍体的是( )
A.玉米种子发育成的幼苗 | B.蛙的受精卵发育成的蝌蚪 |
C.单倍体育种形成的小麦抗病植株 | D.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幼苗 |
俗话说:“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引起这种“变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 B.基因重组 | C.染色体变异 | D.基因突变 |
在香水玫瑰的花色遗传中,红花、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用R、r表示)。从下面的杂交实验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红花为显性性状 | B.红花A的基因型为Rr |
C.红花C与红花D的基因型不同 | D.白花B的基因型为Rr |
一红绿色盲的女子与色觉正常的男子婚配,则( )
A.所生女儿全部色盲 | B.所生儿子全部色盲 |
C.女儿中有一半色盲 | D.儿子中有一半色盲 |
基因要表达出所编码的蛋白质,主要步骤是( )
A.DNA的合成 | B.DNA的复制 | C.染色体的形成 | D.转录和翻译 |
某植株为显性类型且为自花受粉。采下该植株上的一粒种子培育成个体,其自交后代可能是( )
①显性纯合体 ②隐性纯合体 ③杂合体
A.① | B.①② | C.①③ | D.①②③ |
某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胞嘧啶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3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 )
A.7(a-m) | B.8(a-m) | C.7(1/2a-m) | D.8(2a-m) |
一段多核苷酸链中的碱基组成为30%的A、30%的C、20%的G、20%的T。它是一段( )
A.双链DNA B.单链DNA C.双链RNA D.单链RNA
下列对氨基酸和RNA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种氨基酸只能被一种tRNA运载 | B.一种tRNA只能运载一种氨基酸 |
C.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决定 | D.信使RNA上碱基顺序决定氨基酸顺序 |
DNA聚合酶是DNA复制过程中必需的酶,如下图所示,图中的曲线a表示脱氧核苷酸含量,曲线b表示DNA聚合酶的活性,由图可以推知( )
A.间期开始就发生了DNA复制 | B.间期细胞内发生转录 |
C.间期细胞内进行了翻译 | D.间期细胞内发生DNA复制 |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基因测序工作是指测定( )
A.DNA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 B.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
C.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 D.DNA的基因排列顺序 |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遗传信息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向子细胞中传递 |
B.遗传信息可通过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向下一代传递 |
C.通过有丝分裂和无性生殖,遗传信息也可以向下一代传递 |
D.在同一生物个体中,遗传信息不能传递 |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
B.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 |
C.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 |
D.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
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正常的细菌,在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
B.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
自然界中,—种生物某一基因及其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正常基因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l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2 精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3 精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酪氨酸 丙氨酸
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确定这三种突变基因DNA分子的改变是( )
A.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
B.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
C.突变基因l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
D.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 |
用DNA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不含32P的大肠杆菌,经过n个小时时再测定,含32P噬菌体和不含32P的噬菌体数目之比为1比15。则噬菌体增殖一代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
A.n小时 | B.n/3小时 | C.n/2小时 | D.n/5小时 |
某个婴儿不能消化乳类,经检查发现他的乳糖酶分子有一个氨基酸改换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 | B.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 |
C.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改变 | D.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缺失了 |
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是几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时,仅杀死了40%的斑蚊。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
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
C.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
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 |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0%,bb的个体占12%,那么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
A.18% 82% | B.36% 64% | C.53% 47% | D.76% 24% |
化石资料表明,有许多物种,曾经只存活了相当短暂的一段时间,就逐渐绝灭了。下列叙述中最能解释短暂生存的是( )
A.这些物种缺乏产生变异的能力 |
B.人类用遗传学知识改造了生物类型 |
C.物种内部器官的复杂使其生存机会减少 |
D.这些物种缺乏适应环境的可遗传的变异 |
植物分类依据的新方法是:同类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越相似,亲缘关系越近。根据同类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请判断与甲种植物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甲: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甘氨酸
乙:丙氨酸—甘氨酸—丝氨酸—甘氨酸
丙: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丝氨酸
丁:丙氨酸—亮氨酸—丝氨酸—甘氨酸
戊: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
A.乙 | B.丙 | C.丁 | D.戊 |
雌猫发育过程中,细胞中的X染色体总有1条从不转录。已知猫的毛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只黄毛猫与一只黑毛猫交配产生的一只雌猫的毛色是黒黄相间的,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这对毛色基因在体细胞中同时表达 |
B.这对毛色基因具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但不同时表达 |
C.这对毛色基因是显隐性关系,表达与否取决于环境 |
D.这对毛色基因表现出不完全显性现象 |
下图是一种雄性动物的某种细胞。请识图作答:
①和②互为 ,对应位点上的基因一般都是相同的,原因是DNA分子是以亲代DNA的 为模板,遵循 原则,这说明 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__________。
此细胞的名称是 ,③与④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期,预计该细胞能形成__________种配子,基因型是__________。
(3)若①上有基因Ab,②上有基因ab,则可能发生了__________或 。
下图A、B分别表示两种培育新品种的原理、方法。据图回答:
(1)A图所示的育种方法是 ,育种原理是 ;若②是以①为模板合成的,则③处的氨基酸由___________ 改变成了 (相关氨基酸的密码子如下:缬氨酸GUC;谷氨酰胺CAG;天冬氨酸GAC)。
(2)B图所表示的育种方法叫____________,育种原理是 ;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如果要缩短育种年限,可采用 育种方法。
(3)上述两种育种方法中,能产生新基因的方法是 ,能产生丰富基因类型的方法是 。
桃子果肉的黄色与白色(由R、r控制)、有毛与光滑(由T、t控制)是两对相对性状,它们独立遗传,对不同品系的三株桃树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①白肉毛桃A×黄肉滑桃A 59黄肉毛桃 + 49白肉毛桃
②黄肉滑桃A×黄肉滑桃B 57黄肉滑桃
③白肉毛桃A×黄肉滑桃B 58黄肉毛桃
(1)根据实验组 可确定黄肉为显性,实验组 可确定毛桃为显性。
(2)亲本中白肉毛桃A、黄肉滑桃A和黄肉滑桃B的基因型依次是 、 和 。
(3)如果用黄肉滑桃A自交,后代出现杂合体的几率为 ,隐性纯合体的概率为 。
(4)为确定某黄肉毛桃的基因型,可以用该植株和隐性纯合子(rrtt)进行杂交,这种方法叫做 。假定上述杂交的后代只有黄肉毛桃一种表现型,则亲本黄肉毛桃的基因型为 。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人群中遗传病发病情况调查时,发现某小学的一名三年级男生患一种先天性心脏病。这种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该男孩的父亲、祖父和祖母都是此病患者,他的两位姑姑也有一位患病。这位患病的姑姑又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已知家族中的其他成员都正常。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请根据这个男孩及其相关的家庭成员的情况,
在下地面的方框中绘制出遗传系谱图。
图例:○正常女性 □正常男性
●女性患者 ■男性患者
□——○夫妻
(2)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属于 性遗传病。
(3)这个男孩的基因型与他姑姑的患病女儿的基因型相同的可能性是 %。
(4)经手术治疗后,这个男孩恢复了健康。若他成年后,与一正常女子结婚,你认为其后代能否患病?为什么?
。
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遗传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酶,RNA酶,蛋白酶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等量活鸡胚分为 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分别向活鸡胚细胞中注射有关物质;
第二步: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第三步: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 。
实验相关内容如下表:
组别 |
注射的物质 |
实验现象预测 (有无禽流感病毒) |
相关判断 (禽流感病毒的遗传) |
第一组 |
核酸提取物+ ( ) |
1.如果有 |
1.则RNA是遗传物质 |
2.如果无 |
2.则DNA是遗传物质 |
||
第二组 |
核酸提取物+ ( ) |
3.如果有 |
3.则 是遗传物质 |
4.如果无 |
4.则 是遗传物质 |
(1)完成步骤和表格中有关的填空。
(2)从注射的物质看,该探究实验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酶具有______________;从实验现象预测和相关判断看,该实验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控制生物的性状。
(3)若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经RNA酶初步水解后的产物分别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___________、 和 。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导致烟叶上出现圆形和三角形斑点(见图A)。有人将HR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杂种”的新品系。用它进行侵染烟草实验,结果见图B。请回答:
(1)B图中的a~d分别说明了什么?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图所示整个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