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北海市(南宁、钦州、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朗润(rùn) 祭祀(sì) 心旷神怡(yí)
B.栅栏(zhà) 妖娆(ráo) 觥筹交错(gōng)
C.抖擞(shù) 应和(hé) 无人问津(jīn)
D.案牍(dú) 差使(chāi) 一碧万顷(qǐng)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妥帖 隔漠 自出心裁B.贮蓄 宽敞 世外桃源
C.俨然 烘托 因地治宜D.鳞峋 鸿儒 温故知新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坐落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十万大山,蔚然深秀,气象万千。
B.《诗词大会》竞答过程扣人心弦,主持人风趣幽默,选手对答如流,嘉宾妙语连珠。
C.面对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和课程,家长不应盲目跟风,而应理性判断,科学选择。
D.毕业典礼那天,男女同学打扮得花枝招展,意气风发,灵动的青春在校园里尽情飞扬。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少优秀的文化著作,可作为青少年人格教育的读本。
B.“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次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
C.近年来,我国重大科研项目捷报频传,增强了我们民族的科技自信和广阔前景。
D.是否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保障。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给住院的校工送来水果,他感动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的礼物我笑纳了。”
B.“小岩,你怎能给同桌抄你的作业?”“怪哉,君子成人之美,何罪之有?”小岩很不服气。
C.西瓜滞销,小京替卖瓜的叔叔写了张促销广告:“西瓜性凉可消暑,多食无益须谨慎。”
D.我对阿姨说:“对不起,我把借您的书弄破了。”她笑道:“没事儿,‘读书破万卷’嘛。”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家书,通过古代文人的装点状绘,从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专属中,逐步递升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态,成为瑰丽的文化遗产。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成为垂范后人的政论经典;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成为自唐以来的散文名篇;怀素的《苦笋帖》, ,成为万世学书的重要摹本。
①以信函形式,酣畅淋漓地倾诉对友人的信任和欣赏
②以书信文体,旗帜鲜明地表达政治主张和变法态度
③以信札体裁,彰显了书法作品行云流水的线条美感
A.②③①B.③①②C.②①③D.③②①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
B.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小令,一般只有一个曲牌。
C.“万钟于我何加焉”“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钟”“石”都是古代的容器,也作容量单位。
D.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端午”是其中的一个节气。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后,智真长老让他去投奔智清禅师,并赠他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四句话暗示了鲁达一生的起伏,为他的命运发展作了铺垫。
B.“只听得罗刹女跌脚捶胸骂道:‘那泼猴变作你的模样,赚了我的宝贝,现出原身走了!气煞我也!’”罗刹女生气的原因,是孙悟空变作红孩儿,从她手上骗走了芭蕉扇。
C.格列佛再次航海,登上了大人国的岛屿,他向国王夸耀自己国家政治清明、法律公正,却遭到国王的驳斥。这其实是作者对腐败的、不合理的英国政治制度的批判。
D.鲁迅善于通过眼睛来表现人物。写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蔑视”;写孔乙己,“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寥寥数笔,异曲同工,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各题。
人为什么不冬眠
徐风
我们知道,冬眠是某些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许多动物到了寒冷的冬天都要冬眠,为什么我们人类不冬眠呢?
动物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降低,但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动物冬眠其实是一个节能的过程,冬眠使得它们的身体机能减慢,体温下降,正在进行冬眠的动物,体内温度相当低,有时甚至与外界温度一样,随着它们体温的降低,它们的新陈代谢也会变慢。这也就降低了它们对氧的需求,因此呼吸会变慢,有时每分钟仅呼吸 1﹣5 次,心跳速度也相应变慢。所有这些能让动物保存更多的能量。
科学家指出,动物冬眠可能是它们体内的某种物质调控的结果。他们在某些冬眠动物的血液里发现,有一种叫作“冬眠激素”的物质对其冬眠起调控作用。
人类为什么无法冬眠呢?首先,我们人类大脑似乎已经失去一些关键性的能力。科学家发现,能进行冬眠的动物,大脑细胞中含有一种经过修饰的特殊蛋白质,看起来非常像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蛋白分子,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在冬眠期间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当春天来临时,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退化的神经元会重新自我修复,看不出有任何的创伤。如果是人类的话,大脑中的神经元会有不可递转的永久伤害。其次,人类的心脏在太冷的情况下无法正常工作,它会对钙产生收缩反应,如果钙太多的话,最终结果就是心脏驟停,在一定的温度下,人的心脏不能去除多余的钙,因此,当中心血液的温度在28℃以下的时候,就会停止工作,相比之下冬眠动物的心脏即使在1℃的环境下也能继续跳功,因为它们的心脏可以自动去除多余的钙,这是人类所做不到的。
那人类为什么没有成为可以冬眠的动物?其实,我们所处地区的天气和食物供应决定了我们不需要通过冬眠来躲避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人类是顶级的捕食者,可以对付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我们也没有通过冬眠来躲避天敌的霄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冬眠带来的并非全部都是益处。比如,动物在冬眠时,其免疫系统是不工作的。因此会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此外,一项研究显示,冬眠也会影响动物的记忆,经过迷宫训练的睡鼠在冬眠之后完全忘记了它们曾经学到过什么。
(选自《百科知识》2017.02A,有删改)
(1)下面关于“动物冬眠”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动物冬眠是自然界中质有的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
B.动物冬眠是一个节能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动物的身体机能会减慢。
C.动物冬眠可能是动物体内一种叫作“冬眠激素”的物质调控的结果。
D.动物冬眠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是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二是记忆会受影响。
(2)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受温度降低和食物缺乏的影响,一些动物在冬季需要通过冬眠来降低消耗,保护自己。
B.冬眠时,体温下降,呼吸、新陈代谢和心跳也会变慢,这些都能让动物保存更多的能量。
C.只要人类大脑神经元含有经过修饰的特殊蛋白质,且在退化后能自我修复,人就能够冬眠。
D.人类生存的外在环境和自身具有的生存能力,决定了人类并不需要成为冬眠的动物。
(3)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以设问的形式,既明确了说明对象,又激发了阅读兴趣,富有吸引力。
B.文章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主要”,限定了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
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动物冬眠、人类不能冬眠以及不需要冬眠的原因。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 |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B.沿溯阻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C.良多趣味 |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D.属引凄异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 |
皆以美于徐公 |
B.春冬之时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C.飞漱其间 |
其如土石何 |
D.故渔者歌曰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
B.第③段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第④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一字之师
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携诗诣之。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③以谷为“一字师”。
(选自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注释】①郑谷:唐代诗人。②齐己:唐僧人,善诗。③士林:读书人,文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齐己携诗诣之 |
诣: |
|
②数枝,非早也 |
也: |
|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齐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按要求填空。
(1)蒹葭苍苍, 。(《蒹葭》)
(2)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衣沾不足惜, 。(陶渊明《归园田居》)
(4) ,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也在《过零丁洋》里用“ , ”这两句诗,表达了他的生死观。
(6)完整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 。 , 。
班上开展主题为“见贤思齐,崇尚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做以下的准备。
(1)【观点论述】英雄一直是根植于民心的榜样形象。可是,一段时间以来,花木兰被小品另类演绎,邱少云、刘胡兰等英雄的事迹屡遭质疑。“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英雄”,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英雄与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深入思考、鲜明表达。请围绕话题,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字数在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如图与教材内容有关,请将该故事简要叙写出来。字数在60字以内。
(3)【撰写对联】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巾帼英雄。下面的对联拟描述其中的两位,只有上联,需续写下联。
上联:穆桂英挂帅出征立伟业
下联: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遇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那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喜欢的是凡·高那一系列自画像。
②“那么,凡·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呢?”对面的他说。“不,你不会注意到它的。”他还没有说出是哪一张,就又十分肯定地说。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微卷的凡·高画册送给了我。这本画册里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名画——《吃土豆的人》。
③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任何一个细节,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
④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热气的,仅有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上升到他们的头顶,有了温暖的氛围。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的土豆递给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倒着咖啡,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能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是一个辛勤耕种的男人,手背粗糙而发黑。他凝望着老婆,仿佛要跟她商量什么,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背对着我们。他们的手都出奇的大,手指的骨节突着。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有笨拙的土豆,有着一个家庭笨拙不堪的生活。
⑤有人曾鼓动凡·高将这幅画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凡·高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并不期望任何人都喜欢它或赞美它。”然而,我却喜欢它。渐渐的,我爱上吃土豆,煎、炒、炖、煮。当饭吃,当菜吃,当零食吃,没有一样不尝试,没有一样不好吃,感觉土豆里有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清香。
⑥我开始探究土豆的成长。几乎所有的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风和光线嬉戏打闹,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夏,完全地埋伏在泥土之下。当它们从容不迫地拨开层层泥土时,就是它们完全成熟的日子。
⑦我曾听闻许多有关土豆的故事。有一回,我看到介绍前苏联的一个电视片,在那个地广人稀、粮食永远不够的国家,产量极大的土豆,曾经成为了人们唯一的救命粮。在20世纪60年代初,饭蔬最为匮乏的冬春之际,土豆挺身而出,拯救了我国整个北方……
⑧每一次看到、听到这些,我总是热血沸腾地想亲自去种植一季土豆,去观察、了解、亲近它们——那些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和人们的菜篮中笨拙滚动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⑨偶尔,我会想起火车上遇到的那个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略凡·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并不是他的武断,而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是个过度追求纤细生活的人,不知晓索取之于付出的真谛。这样的人,无法在泥沙俱下的生活里立住脚,无法看得更清晰。这样的人,需要吃更多粗糙的、笨拙的食物,与更多粗糙的、笨拙的人往来,过更多有荆棘的、笨拙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第41卷,有删改)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
偶得画册→A. →爱吃土豆→B. →听闻故事→C. 。
(2)第③段中,作者回忆这幅名画的“任何一个细节”时,觉得“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请结合第④段的具体描写,用原句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我从“ ”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悲伤刻骨”。
②我从“ ”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坚忍不拔”。
(3)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本文的标题“笨拙的土豆”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