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生物 / 试卷选题

[浙江]2010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

下列实验中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才能清晰观察到实验现象的是(   )

A.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B.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来源:2010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1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生长素浓度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是(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根的向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来源:2010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研究小组为测定药物对体外培养细胞的毒性,准备对某种动物的肝肿瘤细胞(甲)和正常肝细胞(乙)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细胞是直接从人体肝脏中取出的
B.甲、乙细胞在克隆培养过程中,均需要加入血清
C.细胞培养应在含CO2恒温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刺激细胞的呼吸
D.在利用两种肝组织块制备肝细胞悬液时,也可用胃蛋白酶处理
来源:2010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所示为甲型H1N1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过程中会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B.C细胞表示效应细胞毒T细胞
C.X细胞可以表示两种细胞即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
D.图示说明侵入机体的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清除
来源:2010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用伊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将一枝伊乐藻侵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10℃,20℃和30℃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距离下单位时间枝条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和C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光照强度和温度.
B.B点条件下伊乐藻光合作用停止
C.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D.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B点向右移动
来源:2010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5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有一长度为3000碱基对(bp)的线性DNA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后,进行凝胶电泳,使降解产物分开。用酶H单独酶切,结果如图l。用酶B单独酶切,结果如图2。用酶H和酶B同时酶切,结果如图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酶H有2个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
B.酶B和酶H同时切割时,有3个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
C.酶B和酶H同时切割时,能产生完全相同的酶切片段
D.酶B和酶H有相同的识别和切割位点
来源:2010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6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I.(16分)生态学家逐年对一片针阔混交林中的马尾松和山毛榉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以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Y,以年份为横坐标,作出图一所示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   ▲   
(2)此针阔混交林中,a年时的优势种是   ▲   ,e年时的优势种是   ▲   
(3)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   ▲   能力来实现的。从长远看,在森林生态系统趋向稳态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调节。
(4)此针阔混交林中,新迁入了一种野兔,图二为与这种野兔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在图三中画出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B、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II.(10分)为探究一种叫呋塞米的药品对尿液生成的影响,以一定时间内生成的尿液量为测量指标(采用膀胱插管法用膀胱漏斗收集),请你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并将预期的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材料与用具:体重相同的正常同龄雄性家兔若干只、适宜浓度的呋塞米溶液、生理盐水、膀胱漏斗、注射器等。
(要求:答题时对每只家兔产生的尿液量进行测定,手术过程、注射剂量与尿液量测定的具体数值不作要求)
(1)实验步骤:
①将家兔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用膀胱漏斗收集每只家兔一定时间内产生的尿液。
……
(2)将预期的实验结果填入下表中。
呋塞米对尿液生成量的影响

组别
注射前
注射后
甲组
 
 
乙组
 
 
来源:2010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9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分)已知玉米的黄粒(D)对紫粒(d)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选择纯种紫粒抗病与黄粒不抗病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从而获取黄粒抗病植株进行深入研究。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上述育种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   ▲   
(2)正常情况下,在F2代中,重组类型所占的比率为   ▲   ,黄粒抗病类型所占的比率为   ▲   。在黄粒抗病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率为   ▲   
(3)我国科学家应用X射线对玉米进行处理,从经处理的后代中选育并成功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根本原因是   ▲   
(4)某研究小组获得的一自交及测交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
相交方式
黄粒抗病
紫粒抗病
黄粒不抗病
紫粒不抗病
自交(后代)
898
305
138
65
测交(后代)
210
207
139
131

对以上结果甲、乙两同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甲同学认为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乙同学认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畸变,从而使数据偏离正常值。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判断正确,并请说明你认为这位同学判断正确的理由,再简述你探究该同学的判断正确与否的实验设计思路。

来源:2010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0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