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一上五校期末联考地理试卷
2013年6月,一颗小行星与另一颗直径约600m的小天体“结伴”从地球身边“擦肩而过”,之后向小行星带“飞去”。结合《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到目前为止,已知该图中存在生命的天体是
A.A | B.B | C.C | D.D |
该小天体的类型属于
A.小行星 | B.流星 | C.恒星 | D.行星 |
读下面“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此图所反映了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的气候 |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
读 “大气热状况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②表示
A.大气吸收 | B.太阳辐射 |
C.大气反射 | D.地面辐射 |
大气最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图中
A.② | B.③ | C.④ | D.⑤ |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是图中的
A.② | B.③ | C.④ | D.⑤ |
2015年01月3日,江西九江星子县,受上游来水减少和久旱少雨的影响,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逼近极枯水位,湖泊中央标志性景观落星墩“水落石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导致枯水期鄱阳湖水位急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汇入的地表径流大量减少 | B.湖水大量下渗 |
C.地下径流大量流出 | D.湖水大量蒸发 |
目前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A.水汽蒸发 | B.水汽输送 |
C.地表径流 | D.地下径流 |
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循环只发生在海陆之间 |
B.水循环能塑造和改变地表形态 |
C.水循环只促进地球上水的更新,不传递能量 |
D.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通过蒸发、降水等环节不连续运动过程 |
下图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图,①②③是变化的顺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示地区东侧从森林到草原到荒漠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位置 | B.大气环流 |
C.地壳运动 | D.人类活动 |
下图中a图是地质构造图,b图是华山西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a图中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 | B.向斜 | C.断层 | D.地垒 |
华山西峰地势陡峭,素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说,华山的地质构造与图中的哪处一样?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据地质科学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华山山脉是由花岗岩组成的浑然巨石,岩石形成期距今约12100万年左右。从岩石的成因看,花岗岩属于
A.变质岩 | B.沉积岩 |
C.侵入型岩浆岩 | D.喷出型岩浆岩 |
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分别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甲去了新疆,你认为最有可能是甲同学绘制的是哪幅图?
A.A图 | B.B图 | C.C 图 | D.D图 |
学生甲描绘的地貌主要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
A.流水侵蚀 | B.流水沉积 |
C.风力侵蚀 | D.风力沉积 |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某个知识,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
A.热力环流 | B.海陆热力差异 |
C.温室效应 | D.风的形成 |
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下表是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记录的部分资料,表格中所统计的数据表明18—21日间当地受到哪种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天气系统的示意图对应下面图中的哪幅图?
日期 |
18日 |
19日 |
20日 |
21日 |
平均气温(℃) |
2 |
-1 |
-2 |
-4 |
气压(百帕) |
1002 |
1004 |
1006 |
1008 |
天气状况 |
晴转多云 |
阴转小雨夹雪 |
小雪渐止转阴到多云 |
多云转晴 |
|
A.A图 B.B图 C.C 图 D.D图
下图是某日影响甲地(110°E、40°N)和乙地(120°E、45°N)的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在该天气系统的影响下,乙地的雨区表示正确的是
读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南半球温带地区 | B.北半球温带地区 |
C.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 D.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
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A.一定是受季风影响形成的 |
B.一定是受西风影响形成的 |
C.受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形成的 |
D.可能是受季风影响形成的,也可能是受西风影响形成的 |
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国人口总数最多的时候是图中的 时间:
A.② | B.③ | C.④ | D.⑤ |
图中所示③到⑤期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④时期人口问题最不突出 | B.人口数量先减后增 |
C.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 D.人口增长过快 |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
D.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 |
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线布局从整体看是呈
A.网状分布 | B.“之”字形分布 |
C.环状分布 | D.点状分布 |
影响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 | B.水源 | C.地形 | D.气候 |
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而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则森林茂密。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A.地方性分异规律 | B.垂直分异规律 |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 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
读我国锋面雨带推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我国,干旱与洪涝常相伴而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季风环流 | B.地面状况 |
C.太阳辐射 | D.海陆位置 |
6月份,若雨带移到华北、东北地区并长时间停留,将导致我国
A.南涝北旱 | B.南旱北涝 |
C.南北皆旱 | D.南北皆涝 |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上述两大因素影响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聚落在衰落。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a | B.b | C.c | D.d |
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①旅游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地形开阔平坦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下图是“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 B.住宅区、工业区、旅游区 |
C.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 D.住宅区、绿化区、工业区 |
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处建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 |
B.②处建大型仓库——地价较低 |
C.③处建绿化带——减少对城区的污染 |
D.④处建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 |
回答问题。
绿色电力一般指没有污染,可以再生的能源发电,下列电能属于绿色电力的是
A.燃料油发电、水电 | B.潮汐能发电、地热发电 |
C.核电、火电 | D.风能发电、生物能燃烧发电 |
全球变暖会给地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但对某些地区会带来一些好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导致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能源大幅度减少 |
B.全球变暖会使冰川的融化量加大,从而使世界各地的水资源更加充沛 |
C.全球变暖会使世界各地的农作物产量都提高 |
D.全球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变得温暖、适于农作物生长 |
2015年1月5日上午,杭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萧山区、余杭区与杭州主城区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涉及户籍、教育、交通、市民卡、就业和社保等9大领域,均与广大市民群众密切相关。练习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萧山区、余杭区与杭州主城区公共服务一体化,反映出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是
A.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
B.治理环境问题,根治各种“城市病” |
C.城市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
D.运用信息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
萧山区、余杭区相对于杭州市主城区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城市等级低 ②职能种类多 ③服务范围小 ④人口数量少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下图是甲乙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发展情况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对甲、乙两类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快 |
B.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 |
C.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D.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 |
随着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②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③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④城市成为区域的中心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所在的气压带名称是________,这里多雨的原因是_____ 。
(2)C地所在的气压带名称是____ __ _,盛行 气流,该气压带形成的因素是 因素。
(3)在气压带c和e之间的是___ _____(风)带,在大陆西部,常年受这种风的控制形成________气候。
受c和d交替影响的气候类型是 。
(4)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 )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③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④地转偏向力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