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B.社会性质发生变革
C.宗法制趋于瓦解 D.秦国逐渐统一中国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刺史制度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吴晗认为:“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下列史实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相权的牵制    ②谏议制度的影响    ③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④监察制度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史稿》记载“(嘉庆)二十一年,英复遣使来贡,执事者告以须行拜跪礼,斯当东(注:英国使者)等遂称疾不入觐,帝怒,谕遣归国,罢筵宴赐物。嗣是英使不复来廷。”这主要反映了清王朝(    )

A.坚持闭关锁国 B.固守夷夏观念
C.重视礼仪制度 D.实行君主专制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7年《女子世界》第6期刊载了《女子蚕业学校校歌》:“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源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歌词中反映了女子蚕业学校的教育理念有(   )
①重视女子教育    ②提倡实业救国    ③培育民主精神    ④弘扬民族文化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记者谈到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他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共达成和平建国协议
B.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C.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6年1月,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毛泽东发表这一看法的背景是(    )

A.三大改造的进行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

A.公民意识 B.平民政治
C.权力制约 D.法律至上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86年,《中国人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的研究报告》第11卷问世,里面几乎仅收录关于可能会使商人感兴趣的资源——硼砂、褐煤、水银、氨草胶、马、竹以及产毛动物的报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殖民扩张的加剧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开展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康德(      )

A.否定革命作用 B.抨击群众愚昧
C.强调思想启蒙 D.主张改良变法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20年代苏联某领导人曾说道:“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为扭转失败他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政策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10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因为2013财年结束、2014财年预算没有被国会通过而被迫关门,有80万左右工作人员停止工作。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美国(    )

A.金融危机冲击严重
B.国内反对势力阻拦
C.联邦政府权威削弱
D.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族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更强大的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年代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总人口(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690
4
0.21
8.3
1790
24
3.9
5.1
1880
939
50.2
28.2
1920
2722
105.7
51.2
1960
18088
178.5
64.7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的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影响中世纪欧洲和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美国城市化发展增幅最大的是哪一个时期?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与美国相比,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飨宴挺,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挺”。南宋建炎处,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好社稷,起源实出安石”。于是,“摆安石陪飨神宗庙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 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意义 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6分)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优越性”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一下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 “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据材料一,以古代东西方政治为例,说明某些西方学者贬抑“东方君主专制”,赞美“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片面性。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27日,侯仁之几乎是踏着建国大典的鼓点返回北京。10月1日,侯仁之作为燕京大学的代表,出席了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政治待遇,是新生的共和国对他的接纳和肯定。
——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材料二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带着他们的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起航前,钱学森当着记者的面发誓,再也不踏上美国的土地。
——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材料三    我们如果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情感。……我们不愿意逃跑,只是不愿意离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中国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杨绛《我们仨》
(1)上述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的选择对新中国意义何在?
(2)上述历史人物在关键历史时刻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来源:2014届福建漳州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