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中国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古老民族比较起来,以目前出土资料来看,是十分逊色的。在西周以前,少数的人像,如半山彩陶罐上的人首器盖,头上长了角,脸上有纹身,下面是蛇身,似乎还介于半人半兽之间。商代铜器中的人面杯、人面器盖、错金铜像,以及西周的玉人,夹杂在多彩多姿的各种动物兽面之中,不仅数量孤单得可怜,在造型上,也十分简陋粗略,比例极小,实在不能和埃及巨大威严的人像雕塑相比。
②西奥多·鲍伊说:“人像艺术在西方远比东方要蓬勃发展,主要是源于西方对个人的重视。”如果商周铜器上作为图腾的兽面之说可以成立,我们的确发现,至少在西周以前,中国人是以部族的共同符号(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把“伟大”的概念与个人结合的。人,在死亡以后,统统归回到一个共同的图腾符号上去,是巨大的龙或凤的种族,强调的只是龙的符号,而不是某一个个人。
③一直到相当晚近的时代,中国人并不喜欢替自己立像,立像留影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自然和中国俑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俑”的起源目前还有争论,有人认为殷商安阳墓中出土的玉石带枷人雕,一男一女,即是人俑的起源。但是,一般数据仍以春秋战国前后为中国“俑”的重要发展时期。《史记·秦本纪》记录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活人陪葬的事:“穆父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日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这件事,《诗经·黄鸟》之中也有反映,表示了春秋时代一般人对这种活人陪葬的反感。这可以说明,文化水平较高于秦的其他中原国家,在春秋时代,恐怕已经普遍以俑来代替活人陪葬了。这个俑的历史构成了中国人像艺术的主流,一直到宋,改木雕、陶塑、金属为纸扎人像,才结束了俑与人像艺术密切的关系。
④从这一线索思考可知: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是俑,俑是活人陪葬的代替品,活人陪葬在早期大部分是俘虏和地位低卑的奴隶,所以,中国早期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民族不同,并不具备“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除了秦始皇墓出土的秦战士俑比较高大外(通常是180厘米左右),中国大部分以俑为性质的人像雕塑都十分小,只是代替活人的符号。
⑤除了俑以外,春秋以后,中国人像艺术逐渐在器物上代替了商周的兽面,成为新的纹饰;但是,这些人像,仍是“人群”,而不是英雄式的个人。我们在春秋时代的许多镶嵌的铜器表面,看到狩猎、采桑、宴乐、农耕、征战……各种生活的主题被表现出来。人,脱离了以兽为符号的图腾时代。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生活的尊严,脱离了对自然的神秘的恐惧,完成了西周以来便努力建立的理性的人文精神。但是,这里的人,绝不同于埃及至尊的王,不同于希腊完美的神和城邦贵族,也不同于印度神秘的巫神,中国最早出现的人,的确是“人群”,是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这里面并不强调个人的英雄式的威严和奇迹似的能力,而更看重的是现实生活中最平凡的共同活动的每一个人,采桑、狩猎、征战都是部族的共同生存经验。
⑥扬弃了兽的图腾,中国人并没有放弃部族共存的观念,只是把它更理想化、现实化了。落实在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百态上,肯定了现世中的人。对自然没有畏惧,对神没有向往,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中国人。这种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在春秋萌芽,体现在最早的人像艺术上。经过战国前后各种地方色彩的激荡,在理性与感性、纪律与浪漫各个极端中摆荡,到了汉代,完成了一种庶民文化的典型。不同于埃及,不同于希腊,不同于印度,是现世而朴素的,是平凡而广泛的,成为中国以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
(选自蒋勋《美的沉思》,有删改)
下列关于中国的“人像艺术”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出土的西周和西周以前的人兽形面夹杂的器物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像艺术比起其他民族,还是显得十分落后。
B.以木雕、陶塑、金属、纸张为材料制作的俑,构成了中国人像艺术的主流,直到宋朝才结束它与人像艺术的密切关系。
C.春秋以后,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形象,逐渐在器物上代替了商周的牌面,成为主要的人像艺术。
D.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体现了“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特征。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段通过西周和西周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少数人像器物的举例,从数量和造型角度比较介绍了中国古代人像艺术与其他古老民族的差距。
B.②段先用引用论证:,说明西方人像艺术能繁盛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个人,再谈及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以部族的图腾作为崇拜对象。
C.③④段引出话题“俑”,结合史料,论证了中国俑起源于殷商,发展于春秋战国前后,转型于宋,概括了俑的特征及与人像艺术的关系。
D.⑤⑥段介绍中国人像艺术出现的最早的“人”是“人群”,在发展过程中,部族共存的观念未被放弃,为民族以后文化符号奠定了基础。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不喜欢为自己立像,是因为觉得立像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和中国俑的历史有密切关系。
B.作为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的“俑”,本身不具有“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但却是文明进步和艺术发展的必然。
C.各种生活的主题被镶嵌在铜器表面表现出来,人兽符号的分离,表明这一时期人的意识的觉醒,理性人文精神的建立。
D.中外人像艺术的比较,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并不相同。一个民族,其文化典型的形成,也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睢州汤公,其治绩,吴淞十郡儿童妇女,皆耳熟焉。立朝之节,同时士大夫多知之。惟受特知于圣王,而卒困于佥壬,其致愆之由,相构之迹,虽门人子弟,或不能详也。
公巡抚江苏时,执政明珠有家隶,言事多效,公卿震慑,所至大府常郊迎。过苏,畏公威声,弗敢谒。自监司以下,朝夕候其门。公闻使召之,将命者用故事以客礼请。从骑数十至辕门,顾谓左右,曰:“主人出迎何迟也?”久之,入至阶下,见公南面坐。公曰:“汝主与吾同朝,闻汝来,以酒饮犒汝。”命门卒为主人。其人惭沮,即日去苏。归诉之,谋致难于公。而公声绩甚焯,上方向公,念公在外无从得事端。会东官出阁读书,乃为上言,汤某以理学为时所崇,辅教太子,非某不称。上然之,遂以詹事征。
公之内召也,比郡士民,争以农器什物塞水陆,道不可行。公示谕:“吾在外不能为父老德,往者屡请核减浮粮,并为延议阻,夸入见天子,且面陈之。”余相国国柱者,执政私人也,得此以告曰:“曩议皆上所可也,善则归君,过则归己。而市于众以为名,使上知此,立蹶矣。”比公至,语已上闻,而公未之知。进讲东宫,首《大学)“财聚民散”数则。毕讲,东宫入侍。上问所肆,具以闻。上曰:“此列国分疆时语也。若海内一统,民散将安之?试询之。”公具陈秦隋土崩状,且言一统而民散,祸更烈于分国时。上闻,犹谅其忠。
会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及执政大臣,下内阁九卿廷议,执政惶悚,不知所为。议与同列囚服待罪。王相国熙继至,貌甚暇,徐曰:“市儿妄语,立斩之则事半矣。”执政曰:“上阅奏至再三,亲点次,类嘉与之,奈何君言若是?”王笑曰:“第以吾言入,视何如?”时公为宗伯,最后至,余相国述两议以决于公,公曰:“彼言虽妄,然无死法,大臣不言,故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国柱曰:“此论可上闻乎?’’公曰:“上见问,固当以此对。”执政入奏,国柱尾其后,而与之语。命下,董汉臣免议。自是上滋不悦公。
(节选自方苞《汤司空逸事》)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二十六年,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诂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清史稿·汤斌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方公向:偏爱
B.上问所肄:学习
C.以吾言人第:依次
D.明珠、国柱愈恚:怨怒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会东官出阁读书,为上言度我至军中,公
B.上然之,遂詹事征夫夷近,则游者众.
C.公内召也,比郡士民,争以农器什物塞水陆师道不传也久矣
D.授翰林院侍讲,修《明史》吾孰徐公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汤司空治理有方,这在当时吴淞妇孺皆知。他虽受皇上重视,但最终还是遭人构陷,其中细节,少为人知。
B.汤司空为人正直,对待明珠家隶,虽亲自以酒招待他,但遵循原则,不显阿谀之态,致使明珠家隶不悦。
C.汤司空关注民生,也深得百姓厚爱。后来,他辅佐教授太子,用自己的学识见解,让皇帝体会到他的忠心。
D.汤司空忠心耿耿,有人却诬蔑他诽谤朝廷,而他面对皇上责问,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惩。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闻使召之,将命者用故事以客礼请。
(2)比公至,语已上闻,而公未之知。
(3)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江外除夜
[唐]曹松
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
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
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
不是多岐渐平稳,谁能呼酒祝昭回。
【注】①曹松;晚唐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一生为生计奔波.②昭:明亮,美好。
曹松作诗,炼字琢句,请从颔联中选出最有表现力的两字,简要分析。
诗人由春临联想到了什么?诗歌的后两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甲:莫笑农家腊酒浑,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乙:①想当年,金戈铁马,        。                    (辛弃疾《永遇乐》)
         ,未云何龙?                               (杜牧《阿房官赋》)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          (庄子(逍遥游》)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⑤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⑥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赛里木湖的一滴泪
黄俊生
在我眼里,赛里木湖是悲情的湖。
虽然,它有惊世骇俗的美,它有处子般的恬静,但是,大西洋暖湿气流在这里回旋起落,凝结成最后一滴眼泪,便注定了它的悲情身世。
拨开天山峰巅白絮般的云彩,如同揭开覆盖在赛里木湖脸上的轻纱,赛里木湖盈盈眉眼处,凝聚令人欲泣神情。欲泣,不为因雪而白头的沧桑,不为因风而皱眉的凄婉,只为在这里流传的悲情故事和在这里演绎的悲壮历史。
清早以塔城出发,经过阿拉山口、艾比湖、怪石峪,到赛里木湖时已是晚上九点。从东面进入景区,沿北岸往西行,准备绕湖一周,从南岸出景区,进果子沟。湖面吹来凛冽的风,倒映点点星光,车灯投射在夜空,划出两道光柱,光柱下,草场、沼泽、灌木、溪流,一闪而过。在如此寂静的夜晚,走在如此寂静的湖岸,走着走着,便走进了远古,走进洪荒旷野……
眼前出现一个盛开鲜花的美丽草原,一对青年男女策马向天边奔去。这是不是传说中的蒙古族青年契妲和雪得克呢?这对热恋情人在草原上放牧,相亲相爱。他们不屈服于草原暴君淫威,以死相抗争,双双殉情。山川为之震颤,天地为之悲怆;地为之崩陷,形成深潭,天为之倾泪,化为洪流,大草原顷刻变成一片瀚海,一对恋人化作湖心形影不离的小岛。
那驾着八匹宝驹坐着青铜车,与驭着青赤二龙坐着云香车缓缓而行的,是周穆王与西王母吗?当年,周天子西巡至群玉山,与西王母同游瑶池。临别,西王母深情款款地问:“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天子回答:“比及三年,将复而野。”然而,周天子最终未能履约复来,不是负心,而是他有“和治诸夏,万民平均”重任在肩。西王母倚窗向瑶池抛洒相思泪水的身影,永远地留在李商隐悱型缠绵的诗中:“璃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我明白了,古代瑶池,不是青海湖,不是天山天池.它是赛里木湖——古时候,赛里木湖就叫天池,是新疆海拔最高的冷水湖。
我们的车继续疾驰,雪亮的车灯光柱牵引我的思绪穿越时空隧道,飘向远方。遮想西汉张骞曾几度出使西域,受命游说游牧于赛里木湖一带的乌孙,联手抗击匈奴,我们的脚下,是否就是当年他策马奔驰的地方呢?他是否曾在这里勒马驻足,眺望赛里木湖的美丽,回想策动乌孙无果而难过流泪?策动不成,汉朝转而与乌孙国联姻,远嫁了两位公主细君与解忧。细君公主在乌孙生活了五年,带着强烈的思乡之念香消玉殒;而解忧公主则在乌孙生活了五十年,按照习俗,先后嫁给三代乌孙王,最终在晚年回到汉朝。一个堪称英雄的昂藏汉子未能完成的使命,却由两个弱小女子来承担,其中艰辛无法言说。我想,我们脚下之处,两位公主也一定走过。
又一阵湖风刮来,隐隐中,我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如泣如诉:“吾家嫁吾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内为食兮酪为浆。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不是细君公主在怏怏病中吟唱的那首《黄鹄歌》吗?倾听这穿云破空而来的忧伤和透出的旷世凄情,天地能不为之悲悯吗!原来,赛里木湖的咸水,不仅是大自然矿化所致,更多的,是融进了多少年、多少代人悲情的泪水。今夜,赛里木湖又多了我的一滴泪。
当肆虐了一夜的风终于归于平静时,我们从睡梦中跳了起来,朝着湖边奔去,去迎接赛里木湖第一缕阳光。
伫立湖边,我着实呆住了。这就是赛里木湖吗?分明是浩瀚无边的海。说她是湖,却有大海样的蓝,蓝得纯粹、清澈、深厚;说她是海,却又波澜不惊,文静得像待字闺中的女子。湖面冷艳、凄美,这种美来自远古,是天工制作的绝世作品。朝阳从湖心小岛后面冒上来,缠绕山腰间的云变成美艳的绯红,虽是飘逸的,动感的,却又仿佛是静止的,透露着无尽的娇情羞意。刹那间,蔚蓝的湖面涂抹上了金黄色的油彩,因而使这沉寂的湖面、凝固的远山有了生动气韵。虽然寒风依旧刺骨,我却感受着来自心灵的温润,昨晚的悲情犹如天边一缕云烟,随风飘散。沉醉中,耳边飘来一位老人的声音:“你宝石蓝的湖水,广见便教人心神荡漾。”这位老人曾对家乡故土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曾经,老人在赛里木湖边低回吟哦,那浸透泪水的双眸,那深情凝望的目光,一如现在的我。
文章说赛里木湖是悲情湖,请概括与之有关的悲情故事和历史。
本文在构思上也颇为讲究,请简要分析思路特点。
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1)从修辞角度,对下面句子的景物描写迸行赏析。
拨开天山峰巅白絮般的云彩,如同揭开覆盖在赛里木湖脸上的轻纱,赛里木湖盈盈眉眼处,凝聚令人欲泣的神情。
(2)本文多处引用诗句,请以下面句子为例,分析其效果。
西王母倚窗向瑶池抛洒相思泪水的身影,永远地留在李商隐悱恻缠绵的诗中:“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文章后来,作者自己也是泪浸双眸,说“赛里木湖又多了我的一滴泪”。请探究分析作者落泪的原因。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情/白/城计然醒悟/江倒海
B.概/田展/荒者而不舍/提纲
C.大/言桂/名权妄自薄/夷所思
D.攻/难血/梁山苗助长/旗息鼓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部署装订白内障形销骨立物阜民丰
B.防碍粗犷舶来品姗姗来迟伸张正义
C.观摩腹泻矮半节腾挪跌宕谈笑风生
D.涵养脉搏候车室蛛丝蚂迹甘拜下风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在此次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总结会上,与会代表们畅所欲言,高谈阔论,共同谋划新一轮文明城市的创建目标。
B.尽管垃圾分类的措施实施多时,但垃圾站收集的不少垃圾仍是混装的,大量的垃圾积重难返,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
C.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大数据”这个概念其实早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大家也时常津津乐道地谈论这个话题。
D.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玲珑剔透,天分很高,但就功课而言,只在中等水平,其中原因主要在于未能做到刻苦勤奋。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①由于微信在传播模式上对大众传播模式有颠覆性的影响,在舆论影响上正成为一只举足轻重的“看不见的手”。②微信的传播模式对传统的舆论监管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③虽然微信的传播渠道是私密的,但其传播内容又具有公共属性。④从其传播范围来看,一条微信的内容可以短时间内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从内容种类看,政治、经济、文化及健康等公共内容无所不包。⑤此外,微信传播的渗透率更高,微信的“朋友囤”是一种熟人之间的“强关系”,彼此之间的信息传播更为容易。⑥对微信舆论监管的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应建立起社会公共讨论的社会结构,应提高主流媒体“批判武器”的力量,应完善基于微信的舆恃检测体系。

序 号
修  改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1)下面是安徽省民生工程的形象标识,请简要阐释图标的内涵。

(2)2014年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拨付167.5亿元。全省参合人数达到5190万人,各地按财政补助320元、个人筹资70元标准筹资额总额达到187亿元;住院率8.1%;参合农民住院实际补偿比为60.12%;增加51组常见病实行按病种付费。
请为民生工程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写句宣传语,要求简洁明了。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下文,按要求答题。
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扣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等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
琴、棋、书、画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在大量琴曲音番中,多方面地反映了人在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感受。常见曲目有《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忆故人》等。继承古琴艺术中所包含的儒家传统精神及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境界,将为生活在现代化环境中的人们调整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不断认知体验“天人舍一”哲学观的深刻性和合理性,带来许多新的启示。
中国的古琴艺术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上文归纳概括出古琴艺术入选的五条理由(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哲学家苏格拉底惊叹:“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东西是我并不需要的。”
诗人里尔克说:“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来源:2015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冲刺联考(二模)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