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化学 / 试卷选题

高三化学第六套

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火药使用
B粮食酿酒
C转轮排字
D铁的冶炼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离子中半径最大的是

A.Na B.Mg2 C.O2 D.F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氯气溶于水:Cl2+H2O=2H+Cl+ClO
B.Na2CO3溶液中CO32的水解:CO32+H2O=HCO3+OH
C.酸性溶液中KIO3与KI反应生成I2:IO3+I+6H=I2+3H2O
D.NaHCO3溶液中加足量Ba(OH)2溶液:HCO3+Ba2+OH=BaCO3↓+H2O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60g丙醇中存在的共价键总数为10NA
B.1L 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HCO3和CO32离子数之和为0.1NA
C.钠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多种氧化物。23g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1NA
D.235g核互U发生裂变反应:U+nSr+U+10n,净产生的中子(n)数为10NA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中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
B.
C.
D.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0.1mol下列气体分别与1L0.lmol·L-1的NaOH溶液反应,形成的溶液pH最小的是

A.NO2 B.SO2 C.SO3 D.CO2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己知丙烷的燃烧热△H=-2215KJ·mol-1,若一定量的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1.8g水,则放出的热量约为

A.55kJ B.220kJ C.550kJ D.1108kJ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的沸点:W>X
B.阴离子的还原性:W>Z
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
D.X与Y不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
B.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C.H2、SO2、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硫酸干燥
D.SiO2既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

A.C14H18O5 B.C14H16O4 C.C14H22O5 D.C14H10O5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NaClO和NaCl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H+、NH4+、SO42-、Br-可以大量共存
B.该溶液中,Ag+、K+、NO3-、CH3CHO可以大量共存
C.向该溶液中滴入少量Fe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O-+2H+=== Cl-+2Fe3++H2O
D.向该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每产生1molCl2,转移电子约为6.02×1023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 验
现 象
结 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B.
将铜粉加1.0 mol·L-1 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mol·L-1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曲线中,可以描述乙酸(甲,Ka=1.8×10-5)和一氯乙酸(乙,Ka=1.4×10-3)在水中的电离度与浓度关系的是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40℃时,在氨-水体系中不断通入CO2,各种离子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pH=9.0时,c(NH4+)>c(HCO3-)>c(NH2COOˉ)>c(CO32
B.不同pH的溶液中存在关系:c(NH4+)+c(H+)=2c(CO32)+c(HCO3)+c(NH2COOˉ)+c(OHˉ)
C.随着CO2的通入,不断增大
D.在溶液中pH不断降低的过程中,有含NH2COOˉ的中间产物生成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如图。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CH4+H2O3H2+CO,每消耗1molCH4转移12mol 电子
B.电极A上H2参与的电极反应为:H2+2OH-2e=2H2O
C.电池工作时,CO32向电极B移动
D.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CO2+4e=2CO32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高浓度的I2的HI层。
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
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
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
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           
③经检测,H2SO4层中c(H+):c(SO42-)=2.06: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           
(3)反应Ⅱ:2H2SO4(l)=2SO2(g)+O2(g)+2H2O(g)  △H=+550kJ/mol
它由两步反应组成:i.H2SO4(l)=SO3(g) +H2O(g)  △H=+177kJ/mol
ii.SO3(g)分解。
L(L1、L2),X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下图表示L一定时,ii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

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                 
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C、N、O、Al、Si、Cu是常见的六种元素。
(1)Si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周期第_____族。
(2)N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Cu的基态原子最外层有___个电子。
(3)用“>”或“<”填空:

原子半径
电负性
熔点
沸点
Al_____Si
N____O
金刚石_____晶体硅
CH4____SiH4

(4)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l、Cu片插入浓HNO3中组成原电池(图1),测得原电池的电流强度(I)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2所示,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0-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Al片,此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溶液中的H+向___极移动,t1时,原电池中电子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其原因是______。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张-烯炔环异构反应”被《Name Re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化合物:

(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
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的路线如下:

已知:
(1)A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                        。
(2)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的结构简式是
(3)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E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4)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          ;试剂b是            
(5)M和N均为不饱和醇。M的结构简式是              
(6)N为顺式结构,写出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硼氢化钠(NaBH4)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某研究小组采用偏硼酸钠NaBO2为主要原料制备NaBH4,其流程如下:

已知:NaBH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可溶于异丙酸(沸点:13℃)。
(1)在第①步反应加料之前,需要将反应器加热至100℃以上并通入氩气,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____中,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_____,_____,玻璃片和小刀等。
(2)请配平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BO2+□SiO2+□Na+□H2==□NaBH4+□Na2SiO3
(3)第②步分离采用的方法是______;第③步分离(NaBH4)并回收溶剂,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4)NaBH4(s)与水(l)反应生成NaBO2(s)和氢气(g),在25℃,101KPa下,已知每消耗3.8克NaBH4(s)放热21.6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SO2气体通入0.1mol·L-1的Ba(NO32溶液中,得到了BaSO4沉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SO2,该小组突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溶液中的NO3-
假设二:溶液中溶解的O2
(1)验证假设一
该小组涉及实验验证了假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在盛有不含O2的25ml0.1mol/LBaCl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2气体
 
假设一成立
实验2:在盛有不含O2的25ml0.1mol/LBa(NO3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2气体
 

(2)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的pH随通入SO2体积的变化曲线入下图

实验1中溶液pH变小的原因是____;V1时,实验2中溶液pH小于实验1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
(3)验证假设二
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4)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通入足量的O2和KNO3,氧化相同的H2SO3溶液(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充分反映后两溶液的pH前者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后者,理由是________

来源:高三化学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