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第二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现象 |
B.煤的气化、石油分馏、海水制镁、海带提碘等过程中都包含化学变化 |
C.棉花和木材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蚕丝、羊毛和人造丝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
D.甲苯能够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苯甲酸,而甲烷不反应,说明苯环能够使甲基变活泼 |
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同体积的CO2和SO2所含氧原子数均为2NA |
B.32gCu与S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相对原子质量 Cu:64) |
C.1L 1.0mol·L—1 NH4Cl与2L 0.5mol·L—1 NH4Cl溶液含NH4+数目相同 |
D.25℃时,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 数目为0.1NA |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pH<7的溶液中:SO42—、CO32—、Na+、K+ |
B.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中:Na+、K+、Cl-、CH3COO- |
C.0.1 mol·L-1 NH4Al(SO4)2溶液中:AlO2—、Mg2+、Cl-、SO42— |
D.c(H+)/c(OH-)=1012的溶液中:Na+、Ba2+、NO3—、ClO- |
下列实验事实陈述ⅠⅡ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Ⅰ操作 |
Ⅱ结论 |
A |
滴加BaC1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
原溶液中有SO42— |
B |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
原溶液中有Na+无K+ |
C |
滴加氯水和CC14,振荡、静置。下层溶液显紫色 |
原溶液中有I— |
D |
滴加几滴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
原溶液中无NH4+ |
下列操作过程中不能出现“先产生沉淀然后又完全溶解”现象的是
A.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至过量 |
B.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
C.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 |
D.向NaAlO2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
下列对碱金属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是银白色的柔软金属,密度都比较小 |
B.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都是过氧化物 |
C.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
D.单质的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升高 |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苯在常温下可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
B.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
C.乙醇和乙酸都能与金属氢氧化钠反应 |
D.葡萄糖能发生氧化反应和银镜反应 |
下列事实,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是
A.盐酸是强酸,氢硫酸是弱酸 | B.HClO4酸性比H2SO4强 |
C.氯气与H2S能发生置换反应 | D.受热时,氯化氢比硫化氢稳定 |
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A来做SO2的喷泉实验 |
B.用装置B来验证浓H2SO4与水混合的热量变化 |
C.用装置C来验证NH3易溶于水 |
D.用装置D来验证氧化性:Cl2>Br2>I2 |
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见下表:
元素符号 |
X |
Y |
Z |
R |
T |
原子半径(nm) |
0.160 |
0.080 |
0.102 |
0.143 |
0.074 |
主要化合价 |
+2 |
+2 |
-2,+4,+6 |
+3 |
-2 |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快慢:R>Y>X
B.离子半径:T2->X2+
C.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Y > R >X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T
下列有关金属腐蚀与防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钢铁在弱碱性条件下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正极反应是:O2+2H2O+4e-===4OH- |
B.可将地下输油钢管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以保护它不受腐蚀 |
C.在海轮外壳连接锌块保护外壳不受腐蚀是采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
D.当镀锌铁制品的镀层破损时,镀层仍能对铁制品起保护作用 |
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 |
B.反应可表示为X+3Y2Z,其平衡常数为1600 |
C.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
D.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
某物质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物质分子式为C13H16O4 |
B.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
C.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 |
D.1 mol该物质最多能与2mol NaOH反应 |
常温下,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pH=4的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10倍,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均减小 |
B.用CH3COOH溶液滴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至pH=7,V(CH3COOH溶液)<V(NaOH溶液) |
C.向0.2 mol/L的盐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 mol·L-1 NH3·H2O溶液:c(Cl–)+c(OH–)=c(H+)+c(NH3·H2O) |
D.在含0.1mol NaHSO4的溶液中:c(H+)=c(SO42-)+c(OH–) |
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且合理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探究反应物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影响 |
B.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少量的NO2气体(不考虑倒吸) |
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少量的氯气 |
D.用图4所示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 |
LiFePO4电池具有稳定性高、安全、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可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反应为:FePO4+LiLiFePO4,电池的正极材料是LiFePO4,负极材料是石墨,含Li+导电固体为电解质。下列有关LiFePO4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可加入硫酸以提高电解质的导电性 |
B.放电时电池内部Li+向负极移动 |
C.充电过程中,电池正极材料的质量不变 |
D.放电时电池正极反应为:FePO4+Li++e-=LiFePO4 |
某强酸性溶液X中仅含有NH4+、Al3+、Ba2+、Fe2+、Fe3+、CO32-、SO32-、SO42-、Cl-、NO3-中的一种或几种,取该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下列有关推断合理的是
A.根据上述连续实验不能确定溶液X中是否含有Fe3+ |
B.沉淀H为Al(OH)3、BaCO3的混合物 |
C.溶液中一定含有H+、Al3+、NH4+、Fe2+、SO42-、Cl- |
D.若溶液X为100 mL,产生的气体A为112 mL(标况),则X中c(Fe2+)="0.05" mol·L-1 |
NO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NO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 。
(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O2反应,其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①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②随温度升高,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变化趋势是_ 。
(3)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X的排放。
①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X在催化转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
②当尾气中空气过量时,催化转化器中的金属氧化物吸收NOX生成盐。其吸收能力顺序如下:12MgO <20CaO <38SrO<56BaO。原因是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氧化物对NOX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
(4)通过NOx传感器可监测NO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①Pt电极上发生的是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硝酸与铁反应的产物。
查阅资料得知:
I.在浓硝酸和活泼金属反应过程中,随着硝酸浓度的降低,其生成的产物有+4、+2、﹣3价等氮的化合物。
II.常温时,NO2与N2O4同时存在;在低于0℃时,几乎只有无色的N2O4的晶体存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各仪器装入试剂后,接下来由先至后的操作顺序为 。
A.通入N2 | B.滴入浓HNO3 | C.打开活塞K1 | D.关闭活塞K1 |
(2)装置A中,滴入浓硝酸加热前没有明显现象的原因是 。
(3)反应结束后,打开装置D中的活塞K2,并通入氧气,铁完全溶解于浓硝酸后生成的NO2气体中含有NO的现象为 。
装置D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C装置的作用是 。
(5)反应停止后,装置A中无固体剩余。证明装置A的溶液中是否含有Fe2+,选择的药品是 (填序号)。
a.铁粉 b.氯水 c.KMnO4溶液 d.硫氰化钾溶液
(6)检验是否生成﹣3价氮的化合物,应进行的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是 。
下图是一种合成路线:
已知以下信息:
①有机化合物A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发展水平。
②有机化合物C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其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③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式是 。
(2)B的结构简式为 。
(3)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反应Ⅱ的试剂是 ,该反应类型为 。
(5)在G的同分异构体中,既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又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还能使FeCl3溶液显色的有 种,所有这些同分异构体中,不同化学环境氢原子的种数 (填“相同”“不相同”)。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省略)。
(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漂粉精固体和浓盐酸,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同时装置B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I、II、III依次放入_______。
|
a |
b |
c |
d |
I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II |
碱石灰 |
硅胶 |
浓硫酸 |
无水氯化钙 |
III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当向D中缓缓通入一定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______色,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大于溴。
(5)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6)有人提出,装置F中可改用足量的NaHSO3溶液吸收余氯,试写出相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判断改用NaHSO3溶液是否可行______(填“是”或“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