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七章第1节练习卷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之间一定要直接接触,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
B.单独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
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 |
D.只要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
托起下列哪一物体所用的力最接近1N( )
A.一袋方便面 |
B.一张学生用的板凳 |
C.一枚大头针 |
D.一头牛 |
下列四个事例中,其中与另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
A.人对拉力器的作用力可使弹簧伸长 |
B.杆对台球的作用力可使台球由静止开始运动 |
C.守门员对足球的作用力可使运动的足球静止 |
D.拦网队员对排球的作用力可使排球改变运动方向 |
力是________,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________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________物体.人用绳子从井中向上提水桶,其中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磁铁吸引铁钉,其中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
如图所示,一只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开另一只小船,结果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该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如图所示是某小组同学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做的两个小实验,其中甲图研究的是力可以________,乙图研究的是力可以________.
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所示.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________.(只填序号)
|
正方 |
反方 |
观点 |
1.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
2.两个物体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
3.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
4.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
|
5.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
6.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
|
7.力的产生总涉及两个物体 |
8.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
甲、乙两只相同的船以相同的速度驶向岸边,当靠近岸时,两船与岸的距离相等.甲船上的水手将缆绳抛出套在岸边的木桩上,自己用力拉船;乙船上的水手把缆绳抛给岸上的另一个人拉住绳子,然后自己用力拉船.若这三个人用力一样,则( )
A.甲船先靠岸 |
B.乙船先靠岸 |
C.两船同时靠岸 |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
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同学站在滑板上,在旱冰场上相对而立,如果甲用60N的力推乙,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同时,乙对甲的推力小于60N |
B.甲静止不动,乙向后退 |
C.乙后退的过程中,始终受到60N推力的作用 |
D.乙由静止变为后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一个椭圆形厚玻璃瓶中灌满水,把细玻璃管通过带孔的橡皮塞插入玻璃瓶中(如图所示).用双手挤压玻璃瓶,我们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
小明同学学习了力的知识后,他想利用自己的足球探究有关力的问题,于是他做了以下几个实验,请把他得到的结论填上.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实验方法和现象 |
用脚踩足球,足球变扁 |
用脚踢足球,足球飞出去,撞到球门被弹回 |
用力越大,足球踢得越远 |
用力向前踢,足球向前飞,用力倒钩,足球向后飞 |
踢足球的正中,足球平飞,擦边踢,足球旋转飞出 |
用力踢球时,脚也感觉到痛 |
结论 |
|
|
|
|
|
|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的形变来研究问题.如图所示是小华设计的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小华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
(1)通过比较(a)和(b)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
(2)通过比较(a)和(d)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________有关.
(3)通过比较________和________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4)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的方法叫做________法.
如图所示,小强和小丽坐在滑板车上,各自握住绳子的一端,同时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拉动绳子.请你写出此情境涉及的两个物理知识.
如图甲所示,长期不用的水龙头因生锈而很难打开,维修工人会用一长铁管套在水管上,如图乙所示,用同样大小的力在管端A点处用力,则会很容易打开水管.这是由于________不同而引起力的________不同.
小明在体育课上打排球时,发现排球每次落地的远近不同.于是,他沿水平方向击打排球,对球落地的情况做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
击球点高度h/m |
1.85 |
1.21 |
0.8 |
|||
击球力度 |
轻击 |
重击 |
轻击 |
重击 |
轻击 |
重击 |
落地点与击球点水平距离s/m |
3 |
7 |
2 |
5 |
1.5 |
3 |
分析表格可得出结论:
(1)________;
(2)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