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广东卷)历史部分

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车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才,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 资本主义的萌芽 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 爵位制度的创设 D.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 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 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 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 1787年美国宪法 B.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俄国十月革命
C. 《共产党宣言》发表 D. 巴黎公社革命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念是

A. 日心说 B. 量子论 C. 相对论 D. 经典力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 推行马歇尔计划 B.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 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说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 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 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 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南昌起义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 北伐战争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