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关于君主与臣子的关系,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应该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这种观点反映了(      )

A.宗法分封制的稳定性 B.中央集权体制的高效性
C.官僚政治的特点 D.君主专制的独断性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评论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自由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在此之前,学在官府,一切都被控制在礼乐的规范之中;在此之后,儒学被官方奉为正统。”这一历史时期应是(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隋唐五代时期的增辟田土,有一些在秦岭淮河以北,但是大部分在秦岭淮河以南,这表明当时(     )

A.全国粮食已经仰仗南方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南方开发速度较快 D.北方动乱而南方稳定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晚明是“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能为其提供佐证的是(     )

A.朱熹的“格物致知” B.王阳明的“致良知”
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①有利于铲除社会陋习,树立社会新风
②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③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实现了男女平等
④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A.①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B.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C.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D.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就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签署联合公报。美方重申:“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方还特别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这一公报的意义在于

A.加快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进程
B.推动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D.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取得了更大程度的共识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B.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C.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D.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B.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C.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0 年11 月 ,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这一经济活动

A.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C.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为罗斯福新政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世界政治力量非常分散,根本无法用单极、多极或霸权加以描述。世界不仅存在着“一超”和“多强”及它们之间的博弈,而且还存在越来越强大的“非极力量”( 众多不能成为“极”的中小国家和没有“极”参加的非国家行为体)。大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取决于它与“非极力量”寻找共同语言的能力而非其军事实力。“非极化”发展势头强劲。这表明

A.“一超多强”被“非极化”取代
B.大国霸权的影响正在逐步遭到削弱
C.“非极化”趋势妨碍全球化进程
D.“非极力量”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00年前,“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 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集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 “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
—— 节选自《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材料四   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破解和实现“中国梦”的密码和途径。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举措?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 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帝国(指中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受谴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 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论法的精神》 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的笼统含混的责难。……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 风俗论》
材料三   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家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对一个被启蒙思想鼓励过的理想的开明君主来说,与士绅阶层一起商议国事是一个本质特征。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美)孟德卫《1500~1800 ,中西方的伟大相遇》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共同之处。他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其用意相同,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其用意是什么?(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4)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没有到过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中国当时政治制度现状的认识,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初期差役法存在严重弊端,百姓怨声载道,王安石以免役法代之。阅读下列树料:
材料一   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样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
——《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三   苏徹认为,差役法“衙前之害,自熙宁以前,破敗人家,甚如兵火,天下同苦之久矣”。但是“近岁所以民日贫困,天下共苦免役法者,乃是庄农之家,岁出役钱不易”,而坊郭人户“所出役钱太重,未为经久之法“差役之利,利在上等、下等人户,而雇役之利,利在中等。既利害相半,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今既行差役法,仍许所差之人不愿身充,亦得雇幕,盖所以从民之便也。” 
——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差役制度存在的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对差役法做出的调整。这一调整的目的何在?
(3)据材料三,概括苏辙对差役法与免役法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英国对所有出版物施行许可制度,任何想要从事出版的人都必须事先申请许可证。通过《反煽动性诽谤法》,该法律把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不恭言辞都视为犯罪,要求所有出版机构都必须尊重政府。即使所言为真,比如指控某官员收受贿赂,也不能构成辩护理由,因为,言出有据的批评比不实的指控“危害”更大。控罪一旦成立,即可被处以包括绞刑在内的任何刑罚。
——《世界博览》
材料二    美国著名政治家乔治•弗里斯比•霍尔在1898年美西战争时批评政府,反对在菲律宾军事殖民时说:“目前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在没有得到一个国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的国会能不能强行征服和统治这个国家……你没有权利依仗武力把你的《独立宣言》、你的宪法、你的自由观和价值观强加在别人头上。”
——《世界博览》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英国是如何压制北美人民言论自由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建立后,在法律上是怎样保证言论自由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霍尔的言论有何历史意义?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年):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又称“十月战争”。这场战争是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为收复失地而对以色列的战争。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石油提价)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东战争下一个定义并概况中东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战争不断的原因。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山东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