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5

西周封建制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赐姓”、“命氏”和“胙土”,由此产生了“氏所以别贵贱”以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礼制,这反映出西周的封建制

A.强调总发关系和契约关系的统一性
B.否定政治权力和经济权益的统一性
C.规范君臣关系为核心的社会行为
D.可以遏制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态势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恒言》卷十七叙述了一位官拜尚书的官僚,他“家财万贯,生得五个儿子。只教长子读书,其余四个儿子农工商贾,各执一艺。”这反映当时

A.崇拜金钱之风浓厚 B.四民等级制度严格
C.崇商弃儒趋向明显 D.义利观念发生转变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83年1月22日,《字林沪报》报道:“自春徂冬,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这一报道反映了

A.私人资本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B.私人资本在近代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C.近代企业的经营已被社会所接受
D.近代企业的发展已经出现激烈的竞争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严复称: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 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在此,严复认为

A.政治和经济改革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B.争取国家富强必须提高国民的素质
C.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决定国家的兴衰
D.国家的盛衰决定了国民素质的优劣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2年初,中共个中央讨论国家年度预算经济形势问题时认为:当时农业生产下降,市场紧张,物价高涨,通货膨胀......必须确定一个调整恢复时期,以农业为基础,全面的调整国民经济。这一认识在当时

A.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 B.开始改变经济所有制的成分
C.消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D.缓解了城市粮食供应的不足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6年底,中国作协作出决定:从1957年起,文学期刊一律取消“机关刊物”的说法,而以某某社或编委会代替,以示各文学期刊地位平等,没有指导与领导的关系。这一决定

A.促使文学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 B.反映双百方针促进文学发展
C.确保了文学此后十年的繁荣 D.是贯彻双百方针的体现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二铜表法》规定:物品之转让,通过有五个证人及一个司秤人在场时缔结契约关系,并通过在出庭辩论时与最高审判官前对该物品所有权之否认的方式。这一规定反映出

A.强调转让与契约存在区别 B.重视继承法中的道德因素
C.强调法律行为的形式主义 D.对人性的认识趋于一致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宗教改革绝非文艺复兴的一部分。它与文艺复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又有共同之处。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都是人文主义的产物 B.对现世事物的认识相同
C.倡导者都信封温和和宽容 D.对人性的认识趋于一致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道:“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其特殊性。我们以往的传统,与其他民族有变有异,有自己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能称为历史。”依据此材料,下列选项中符合观点的一项是(  )

A.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 B.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
C.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 D.德意志二元制君主立宪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学者路易斯·哈克写道:“我们的国家已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国家就在昨天还是一个不干涉或处于守势的国家,现在,它却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借贷货币、储藏商品、开办航运、经营铁路。”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处于罗斯福新政时期 B.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积极推行马歇尔计划 D.拉开发展新经济的帷幕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在德国的政策最初级终于获得商品和工厂作为补偿。西方盟国很快就阻止了苏联对它们的占领区的插手,并转向一些重建的努力,以便打一张有分寸的‘德国牌’来对抗苏联在东方逐渐增强的力量。”这段话反映出二战结束初期

A.苏联坚决抵制马歇尔计划 B.德国是冷战的焦点所在
C.盟国采用对抗和缓和的政策 D.北约与华约的严重对峙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发表后的第100年牛顿出生,那一年伽利略刚刚去世。这似乎预示着牛顿所从事的研究将开始孕育一个“全新的文明”。这个“全新的文明”有哪种特点(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手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而不是交换。
B.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
C.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
D.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类型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从国家机制看,城市高高凌驾于乡村之上;但从经济看,城市并未能获得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斌,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 … 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一一摘自 《 中华文化史 》 (上)
材料二 下面是 1836 - 1838 年与 1894 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材料三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 … … 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一一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顺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l)材料一中,“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3 分)依据材料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4 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4 分)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 ( 6 分)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比较两幅图片,提取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租庸调制度是唐朝的赋税制度成年男子要交一定粮食,称为租。缴纳一定的绢或布,称为调。服役期间,不去服役的要上缴一定的绢或布代役。租庸调制度与均田制相互配合,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度也会遭到破坏。武周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严重,公家已经没有土地实行均田制……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是激烈,加以军需,各地长官都可以任意摊派赋税,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中央不能派遣官员监察,于是各种苛捐杂税纷纷出现,加剧了阶级矛盾,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规定每家每户按照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材料二   清初,随着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更加严重,于是农村里面分化出大量无业光丁。封建国家征收赋税的原则是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的,人口大量流亡势必引起丁役负担不均。“丁额无定,丁银难征。”又造成不少的钱粮亏空,危及到清政府的统治。从康熙五十年到雍正四年之间,大多数省份,百年积欠的抢粮都达到几十万至几百万。丁役负担沉重的压在无地少地的农民身上,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当时截成党类围攻城府的时间时有发生……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手续。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与摊丁入亩的实施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艰难曲折,第一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基本是了解和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制度、观念以及西方各种民主制度运作的状况,并以英国君主立宪制为参照,提出改革中国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些构想。这些构想虽然有英国式与日本式,但都缺乏现实的可行性。构想的设计者对民主的认识也大都停留在制度设计上,有的甚至在倡导君主立宪的同时激烈的反对自由平等观念,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直到这个世纪的最后几年,西方民主主义的思想理论才通过维新派的宣传中开始得到较为准确和广泛的介绍。
——摘自徐宗勉、张亦工等著《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出现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原因,并分析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构想的设计者对民主的认识也大都停留在制度设计上,有的甚至在倡导君主立宪的同时激烈的反对自由平等观念,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的原因。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德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说,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德国的“纪念机器”在高速运转,书店里摆满了各种出版物,研究者们把对当年德国暴行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公众。与此完全相反的是,日本却打算忘却当年的历史。日本的政治人物和学者尽管不否认他们的国家当年曾扮演过侵略者的角色,日本政府方面也做过一些道歉,但绝大多数认罪表述却是这样一种模式:“是的,但……”在亚洲,直到今天仍缺少像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下跪那样的诚心悔罪之举。
材料二   德新社驻东京记者拉尔斯·尼古拉森认为,“日本对于自己曾经是一个侵略国的自我意识非常淡漠,因为(当年美国)两枚原子弹分别落在了长崎和广岛,不少日本人自认为是受害者”。德国《世界报》刊登一篇报道认为:“日本一直存在一些民族主义团体,它们提出言论自由的民主要求,以便大肆宣扬昔日帝国的辉煌和皇军士兵的勇敢。直到今天,如果对某些岛屿的主权再次产生争议,这些极端分子就会乘坐黑色公共汽车来到中国、俄罗斯或者韩国大使馆提出抗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样是战败国,德日量过对历史的反省为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国内否认二战的历史原因还有哪些,并对这类现象评析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易永卿在《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中提到,郭嵩焘主张无论战守和都要建立在对中国和西方的详细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要战,郭嵩焘强调要知己知彼,通盘筹算,慎重言战……势包括中国和西方进行交往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西方和中国相比基本形式是敌强我弱,中国应顺应形式,坚持以和为主、努力笔战的策略方针……理是郭嵩焘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态度,理包括:(1)以理相待,对西方各国要据理而行,当时中国和西方各国相比,实力不足,更要强调讲理,以便对对方可以产生制约。(2)具体谈判时要据理力争,应对得体,刚柔相济,不卑不亢(3)反对蛮干,一味言战。
材料二   郭嵩焘的外交思想长期以来颇受人们的非议,“汉奸”之类的咒骂,汹汹而至。1875年,当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驻外公使时,有人编了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作为中国最早以为亲临西方世界的高级官员和知识分子,郭嵩焘对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郭松涛把西洋诸国看作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有着自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文明的主权国家。郭嵩焘感到华夏文明在西洋人眼中已经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强调中国必须向西方取法、学习。而对中西相差的史实,郭嵩焘看到了敌强我弱的大势,盲目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郭嵩焘外交上的基本思想。
(2)材料二对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有不同的看法,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说明理由。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历】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