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原创】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独(chǔ)结(zhēng)庇(yìn)平平仄(zè)
B.锁(yào)红(yān)负(hè)不边际(zhuó)
C.怨(mán)声(qiǎo)手(juàn)两插刀(lè)
D.道(zhàn)薄(fēi)骗(mēnɡ)衣衫褴(lǚ)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用这种方式“维稳”,即使把人家硬压下去了,使之噤若寒蝉,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也只是积聚更多的怨气与怒气,很容易在别的事情上以更大的力度爆发出来。
C.许多人宁可否认结局,也不肯惦量一下在精神方面把这件事和那件事暗中连结的千丝万缕、千纽百结、丝丝入扣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C.82岁高龄的加拿大小说作家爱丽丝•门罗,以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成功问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D.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句话是我的坐右铭,它一直激励着我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今年卫生部和世卫组织对当前中国的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联合________,认定中国的感染人员共约7万人。
②数位四川政界人士还称,杨建华“贿选案”其严重程度“堪比甚至超过”2013年____的湖南省衡阳市人大代表贿选案。
③随着未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______教条____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的哲学满足。

A.评估暴发以及/或
B.评定爆发以及/或
C.评定暴发及其/和
D.评估爆发及其/和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建教育实践活动,自上而下,深入彻底。中央部委机关率先垂范,首当其冲
B.就文艺而言,市场是把双刃剑:市场的存在使作家、艺术家得以成为一个职业,作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但市场也是压力和导向,唯市场马首是瞻必将使文艺家的创作走进死胡同。
C.在3日NBA常规赛对阵火箭的比赛中,湖人队到第四节还落后火箭11分,但由于最后一节突然发威,群起而攻之,最终以96:93战胜了火箭队。
D.2012年9月25日,备受瞩目的中国航母“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终于东海扬尘,这也标志着中国的航母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刁亦男执导了《白日焰火》,获得最佳电影奖。廖凡荣膺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首位华人柏林电影节影帝。
B.目前高校面试已经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专业兴趣和素养的考察上,这体现了一种明确的导向性,并与高中选修课建设形成了对接。
C.为增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江市各校“三抓三促”活动,狠抓勤俭节约教育。
D.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方位复兴之势。应该说,诸多文化复兴的现象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深值嘉许。如果我们放宽视线,平心对待历史,而不仅仅以最近三四百年的成效作为评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过去那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实应反省。
不过,我们也应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单一,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朱维铮先生在1980年就反复强调:中国并不存在一个“一贯的传统”。首先,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时代中,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质。即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具体表现却不免流动迁移,不但不同社群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因此,面对“复兴传统”的呼声,我们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复兴”的是什么“传统”?
据我的观察,近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传统读物似乎是《弟子规》。这本出现于清代早期的童蒙读物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诵读之声,凡有井水处,无不可闻。这本小册子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道理,不光是孩童,即成人开卷,也可受益。
但正如书名所示,《弟子规》不过就是一部“小学生守则”。这即使在传统蒙学读物中,也是简陋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作者既立意对“弟子”讲话,自然多言服从,而不思考“父兄”何为。朱熹讨论师弟关系时曾提出所谓“彼此之辞”,即是不要求一方单独尽责,而以双方互相负责为条件;其中强势一方,还应尽首要的责任。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若以权势压人,“孝”字又从何谈起?
其实,即使对小小孩童,“服从”也非唯一伦理。若我们承认,一个理想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独立、负责的精神,肯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富有同情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气,则《弟子规》一类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实在不无被滥用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高兴与否,今日中国社会面貌早已与传统社会相距甚远。新社会要求一套新伦理,它自可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直面现实,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才可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我们这个民族才当得上“旧邦新命”四个字;否则,不过是为社会平添一份混乱,带给我们更多痛苦和自卑。这样的“传统”,不“复兴”也罢。
(节选自王东杰《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这些传统文化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
B.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思考方式自有特质,而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会取舍相同。
C.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具体表现却不免流动迁移。
D.“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

《弟子规》有被滥用的风险,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规》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诵读之声,无不可闻。
B.《弟子规》中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多言服从,而不思考“父兄”何为。
C.《弟子规》是一部“小学生守则”, 即使在传统蒙学读物中也是一部简陋之作。
D.对小小孩童,“服从”是唯一伦理,《弟子规》不光是孩童,即成人开卷,也可受益。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理想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独立、负责的精神,肯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富有同情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气。
B.中国传统文化多方位复兴,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值得赞许。
C.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反省。
D.复兴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直面现实,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颍滨遗老姓苏氏,名辙,字子由。年十九举进士,释褐。二十三举直言,仁宗亲策之廷。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黜。然考官司马君实第以三等,范景仁之。蔡君谟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武平以为不逊,力谓黜之。上不许,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除商州军事推官
是时先君被命修《礼书》,而兄子瞻出签书凤翔判官,傍无侍子。辙奏乞养亲。三年,子瞻解还,辙始求为大名推官。逾年,先君捐馆舍。及除丧,神宗嗣位既三年矣,求治甚急。辙以书言事,即日召对延和殿。时王介甫新得幸,以执政领三司条例。上以辙为之属,不敢辞。
六年春,诏除尚书右丞,辙上言:“臣幼与兄轼同受业先臣,薄佑早孤。凡臣之宦学,皆兄所成就。今臣蒙恩与闻国政,而兄亦召还,本除吏部尚书,复以臣故, 改翰林承旨。臣私意,尤不遑安,况兄轼文学政事,皆出臣上。臣不敢远慕古人举不避亲,只乞寝臣新命,得与兄同备从官,竭力图报,亦未必无补也。”不听。
逾年迁门下侍郎。时吕微仲与刘莘老为左右相。微仲直而暗,莘老曲意事之,事皆决于微仲。惟进退士大夫,莘老阴窃其柄,微仲不悟也。辙居其间,迹危甚。莘老昔为中司,台中旧僚,多之用,前后非意见攻。宣仁后觉之,莘老以罪去。
门复理旧学,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书皆成。尝抚卷而叹,自谓得圣贤之遗意。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家本眉山,贫不能归,先君之葬在眉山之东,昔尝约祔于其廋,虽远不忍负也,是累诸子矣。予居颍州六年,岁在丙戌,秋九月,阅箧中旧书,得平生所为,惜其久而忘之也,乃作《颍滨遗老传》,凡万余言。已而自笑曰:“此世间得失耳,何足以语达人哉!”
(节选自苏辙《颍滨遗老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辙自谓必黜           见:看见
B.范景仁之             难:感到为难
C.而兄亦召还           适:恰好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辙奏乞养亲尔其无忘父之志
B.臣私意,尤不遑安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
C.台中旧僚,多之用不足外人道也
D.是累诸子矣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体现苏辙“孝悌”品德的一项是(  )
①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           ②子瞻解还,辙始求为大名推官
③时王介甫新得幸,以执政领三司条例   ④凡臣之宦学,皆兄所成就
⑤兄轼文学政事,皆出臣上             ⑥昔尝约祔于其廋,虽远不忍负也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③④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颍滨遗老姓苏辙二十三岁时被推举参加“直言”考试,宋仁宗当时仁宗年纪大了,对政事的辛劳感到疲倦。苏辙趁着皇帝的询问,尽力去论说政事的得失。
B.神宗即位三年,急于使天下平安,苏辙上书谈论政事,当天就在延和殿被召见并回答了皇上的相关询问。皇上让苏辙做王安石的下属,王安石不同意。
C.元祐六年,皇帝下诏任命苏辙担任尚书右丞,苏辙上奏说想和哥哥一同任侍从官,竭尽能力知恩图报,但皇上没有听从。
D.苏辙闭门在家完成了《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部书。曾经抚摸着书卷感叹不已,认为后代有这方面专长的人,一定会从书里获取他需要的东西。
D.门复理旧学           杜:关闭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除商州军事推官。
(2)微仲直而暗,莘老曲意事之,事皆决于微仲。惟进退士大夫,莘老阴窃其柄,微仲不悟也。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黄华:菊花。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试赏析本诗结尾句的特色。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4)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
(5)                          ,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6)                    ,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在网购已成为许多人不可缺少的一种购物方式,每年的“双十一”更是网购者的节日。请根据下列图表,按要求回答问题。

表一                     表二                         表三
根据表一、表二,2014年“双十一”网购有以下特点:①                          ;(不超过10字) ②                           ;(不超过15字)③                           。(不超过15字)
根据表三,网购成交额位列前三位的三省共同特点是:                    。(不超过15字)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则微博,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不超过60个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师”一词已扩大了语境,不再局限于教育行业,人们已经习惯称“夸父老师”、“嫦娥老师”、“赵匡胤老师”、“武则天老师”、“萨达姆老师”、“金正恩老师”、“科比老师”、“李娜老师”、“李宇春老师”、“曾轶可老师”……我们的“老师”遍天下。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的文字是从哪几方面说明“4G”优越性的?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6个字,4分)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竟然与固定宽带网络价格相当,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没有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 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
丘濂
①1月26日,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无意在老北京网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位网友1月13日发布的帖子《最终还是拆了》,文章配的照片显示,位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院落最南端的倒座房,也就是过去在四合院中通常供仆人居住的一排房屋已经被完全拆除。曾一智立刻通知了她所认识的文保志愿者、记者并且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
②此时距2009年7月公众第一次通过媒体知晓梁林故居面临拆迁,已经过去两年半。当时,故居院落门口处的门楼、西厢房已经被拆毁,正房和倒座房还在。2009年7月10日,声称之前并不知道这是梁林故居的北京市规划委叫停了对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决定进一步研究其存废问题。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表态“将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还表示要邀请专家参与指导院落的保护方式和方法,尽快落实保护问题。但当年11月,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CHP)这家民间组织向市文物局提交将故居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申请,却遭到文物局的拒绝。
③2011年3月11日,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给开发商华润置地发了通知,称:北总布胡同12.24.26号院 (梁林故居)位于你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的项目内,我区已将它列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东城区新发现项目,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请你公司在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有关法律和法规,对故居实施保护修缮,并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建筑安全。
④但2012年1月26日当志愿者进入故居时却吃惊地发现,倒座房和正房均已被拆掉。附近居民证实,拆迁行为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本刊记者看到,故居院内依然还有因未谈妥补偿没搬走的住户,但他们并没有成为第一时间的举报者,这和房屋的产权属性有关。12.24和26号合并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就是当年梁氏夫妇住的北总布胡同3号。现在东城区房管局的档案资料显示,26号是私房,24号为公房。两个院子如今都成为不止一家住户的“大杂院”,因此不像一些名人后代依然具有产权的宅院,这里的居民没有任何保护文物的动力。2009年夏天媒体开始对故居历史做大幅报道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故居的居民对所住房屋的这重身份感到厌烦。住在26号院中的一位王女士认为她的家庭生活每天都要受到访客的打扰。她说:“这房子是我家的,不是故居。”
⑤梁林故居被拆除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谢辰生说,名人故居与纯粹古建筑不同,古建筑的意义在于建筑本身,如果灭失,再复建可能是“假古董”。但梁林故居的价值在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在这里居住生活过,因此,只要梁林故居的原基址未变,复建就有意义。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认为,故居的位置应该作为遗址地加以保护,可以在原址辟建遗址公园,在园区内除为梁、林先生立碑外,还要保留一处废墟,以警示后人。如果一定要建,可以建一个纪念馆,但要按照可识别原则设计,其建筑形制与原貌要有相当的距离,不能混同。这两位超过80岁的老人都是古建筑保护领域的权威。
⑥在各方为保护梁林故居奔走呼吁时,故居所在地块开发商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华润置业对外将故居拆迁解释为一种形式的保护,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也对此发表评论说,拆除是由于建设单位为防止房屋在过节期间出现险情,而提前对房屋进行的“落架维修”,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而一位文物修复专家则告诉本刊记者,落架维修是在建筑物毁坏严重的情况下将它进行解体大修,应尽量保留文物完好的部分。“所谓的‘落架’也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对拆下的构件取名编号。还要搞好构件的鉴别,对拆下的构件根据损坏情况进行鉴别。” 不过从文保志愿者了解的情况看,这次拆除的过程完全缺乏秩序,在现场参与拆迁的两个工人说,砖瓦大家随便拿,也没有人不让拿。
⑦究竟开发商的拆除行为如何界定还需要等待东城区文委会的进一步调查。《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一书的作者陈光中认为,在这个事实尚未查清的阶段舆论和媒体就指责开发商也许有欠公允,但并不是件坏事。“这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监督环境。毕竟在那片地上没有出现建筑物前,谁也不能说开发商就不会在那里复建。但我过去常目睹的一种情况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被迅速拆除,接着新的地基打了,楼也盖起来了。就是那么一眨眼的工夫,怎样都来不及挽救了。《文物保护法》中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行为,是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数目和那块黄金地段的地价相比,和古建筑的文物价值相比,又算什么呢?”陈光中提到了位于宣武区棉花胡同的林白水故居,那是一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商硬是拆掉了,结果交了罚款,又在旁边的位置建造了一个四合院,但外观、格局、大小和原来的故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崭新的、不伦不类的四合院。”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6期,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第②③段在这篇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请概括文章④⑤⑥段中针对梁林故居的拆除,各方人士表现出的不同态度。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陈光中的话有哪些用意?
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济南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如果梁林故居的遭遇发生在你身边,你想对哪些人说些什么?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植物学家在考察阿尔卑斯山脉植被时,发现了一个现象:近几百年来,高山上的植物长势茂盛,品种在不断增加。原本山脚下的一些花已经开到海拔2500米的高原雪带上,而原来雪带上的植物也向更高处延伸。经过研究,植物学家得出一个结论:长期以来,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温逐年升高,逼迫那些原本在低气温环境下才能生存的植物不得不努力向更高的地方生长,它们的生命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旺盛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