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礼记·乐记》中写道:“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下列史实能体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的是

A.“楚辞”的创作 B.《霓裳羽衣舞》的编创
C.《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D.《马赛曲》的问世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大中九年卢求在《成都记序》中对扬州、益州进行了比较:“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日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下列与“其”繁盛密切相关的是

A.大运河的开通 B.南诏的影响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都江堰的作用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忽必烈在《中统建元诏》中称:“朕获缵旧服,载扩丕图,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1260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此举表明蒙古政权

A.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 B.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按照中原文化改造体制 D.放弃了游牧文明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熙帝坚持台湾问题是国内问题,不同于朝鲜问题。并大胆起用郑氏降将施琅进剿台湾,举朝认为施琅“去必叛”,康熙帝仍坚信施琅“熟悉彼地利、海寇情形”,力排众议
起用施琅。澎湖之战后,郑克塽投降,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该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康熙帝具有超人的胆略和见识
B.统一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
C.清朝的版图最终奠定
D.施琅忠君爱国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云:“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郑观应所叹史实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体现了“商战”思想 D.推动了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大钊、列宁都对辛亥革命予以高度评价,称其“已经唤起了沉睡的亚洲”。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越南、印度尼西亚民族运动的发展 B.印度民族运动兴起
C.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的创立 D.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8年3月毛泽东在对陕北公学学员讲话中指出:“即使日军占领了我国大部分土地,我们还有两个致敌人于死命的区域——内线和外线两个作战区域。内线是云、贵、川、湘,外线是日本占领的大片土地。日军得到了城市、大路的速决战,同时得到了乡村、小路的持久战,城市速决战它胜利,乡村持久战是我们胜利。”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外线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C.持久抗战和全民抗战是胜利的道路 D.日本在中国战场陷入被动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从主要依照外源因素与内在因素的差异,可以把东亚工业化的道路大体分为“择他抵抗型”、“主动学习型”和“从属—自立型”三种类型。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属于

A.择他抵抗型 B.主动学习型
C.从属—自立型 D.三种类型的综合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世界历史上最早以法律形式将这些原则肯定下来的是

A.《论法的精神》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民法典》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在1918年曾预言:“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W.E.B.杜波伊斯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A.世界大战削弱了殖民主义    B.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
C.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D.民族自决原则写进了国联盟约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国际关系中,反法西斯盟国成立了新的维持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除联合国外,还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相继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上述国际组织的成立

A.意味着美国独霸了世界 B.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D.标志着世界经济政治体系的形成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表(%

上述数据反映出的实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影响的扩大 B.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国有经济
C.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 D.国有经济、私有经济并存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三男二女较好,五男二女团圆最为理想。倘若做不到,宁愿单生男孩,也不能只生女孩。,在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念常常压得那些子嗣为艰的人喘不过气来。况且在很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尚能靠儿子养老送终,即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从家庭地位讲,多生男孩,将来或读书做官,或出门经商,最起码也可做到在乡里人多势众,不受欺负。而生女孩,下层民众认为女儿将来是人家之人,要倒贴一笔嫁妆费,故称女孩为“赔钱货”。……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代人口税中有一种算赋,是l5岁至56岁的男女成年人交纳的,每人一算,l20钱。惠帝这个法令使l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迭常人的5倍。也就是说,你不出嫁,不生育,那么应该生育的子女的人头税就要你来负担。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育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12分)
材料二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l600年人口增至20万。l700年增至70万。l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英国的工业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作出发明的。有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而这又是人口压力逼出来的。人口压力逼出了英国工业革命。……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三 毛泽东“人多力量大”的人口观念在战斗中形成,适应了当时革命战争的需
要,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是正确而必需的。……新中国建立至后来朝
鲜战争爆发时期,毛泽东的人口观基本与革命战争时期一致。……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左”倾错误,毛泽东指导思想中的“唯意志论”被歪
曲和过分夸大。在“人定胜天”思想的作用下,毛泽东又再次将“人多力量大”摆在其人口
观的首位。他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说到:“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
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2)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8分)
材料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在城市,特别是在知识阶层家庭中,确是自觉地选择了“优生优育”的观点,因为养育子女不仅仅是经济成本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少部分人甚至走向极端,即使结婚也不要孩子,建立“丁克家庭”。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3)材料四中,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家庭关系、政策角度分析其成因。(12分)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但忽视了环境问题,致使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爆发了危及公共健康的严重环境问题,包括汞中毒事件、镉中毒事件和氧化硫吸入事件。这些事件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和民众运动,在大众媒体的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转变经济发展思路,这一转变成为日本社会、经济和产业政策的分水岭,从而环境问题成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措施,公共健康和城市生活质量在短期内得到极大的改善。日本能够有效的应对20世纪50、60年代的公共健康灾难,主要得益于政治平等和言论自由。教育政策变化特别重视技术教育,对日本环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日本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个人和企业都非常注意尽量避免被公众批评有反社会行为,尤其是来自社区的这类职责。……在环境方面,国家和地方的关系遵从传统的关系,委托地方政府切实执行污染控制,建立当地的标签和区域污染的控制方案。
——《环境发展和战略转型》
(3)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是如何有效应对20世纪50、60年代的公共健康灾难的?(8分)
材料三
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和密不可分的。
——《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        
(4)材料三中《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了什么观念?并指出其提出的背景。(12分)      

来源:2010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