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湖南省六校高考模拟仿真联考文科综合能力试题历史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它又称“灯节”。传说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据某宗教正月十五日点灯敬神的习俗,命令这一天京城士族庶民都要挂灯,通宵达旦,金吾(执掌京城卫戍的官)不禁。文中提到的这一宗教应是  (   )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伊斯兰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们说湖南人的性格特别“坚毅果敢、坚忍不拔”。有一湘人身为一介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姓埋名,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术研究,终写成等身著作。这位人士是 (   )

A.魏源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理解,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   )

A.在学习研究中探索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 B.通过实际接触研究认识事物的客观真理
C.通过接触事物体认知识、感知理并融会贯通 D.通过实践得出真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   (   )

A.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B.这一说法体现了阶级分析的方法
C.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 D.肯定“中体西用”是合乎历史规律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其本质意义在于  (   )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推动民主法制社会制度的建立 D.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指出:“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标志是    (   )

A.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 B.独立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处理分歧和矛盾
C.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经济情况。阅读1850~1949年中国国民人均收入表:
   
你认为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1850~1887年人均收入降低与西方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有关
B.1887~1914年人均收入增加与义和团运动抵制外国侵略有关
C.1914~1936年人均收入增加与民国成立、一战爆发有关
D.1936~1949年人均收入降低与日军侵华、官僚资本膨胀有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在这里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   )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具有自然法理念
C.罗马法崇尚自由、民主、平等 D.罗马法体现了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的精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1年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时说到:“就目前的(经济)危机而言,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进一步提高福利开支预算
C.降低税率,缩减福利开支 D.提出知识经济口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 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的文明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材料二 英国国会1836年批准建设新铁路,到1855年其铁路总里程已达12960公里。 运河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第一条运河,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极大地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处于这些交通枢纽的地区迅速成为集商贸、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或城镇。
材料三 同时城市的新生活方式、新思想观念也在影响农村,城市的比较利益的优势也诱导广大农村的农民逐渐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涌入城市。
材料四 英国城镇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结果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到20世纪初,英国提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田园城市构想。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
(2)据材料一、二、三分析英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与条件。
(3)材料四中提到的严重的“城市病”,在当时主要有何表现?
(4)通过以上分析,你能得出哪些正确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国际法认为,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合法的,国际油诉诸战争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即所谓的“诉诸战争权”
材料二国际联盟约规定:“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许承受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材料三在国联成立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大家都认为每个国家都是判断自身行动的唯一和最高的裁判,因为国家再不服从任何更高的权利,对于其他国家的批评或质问,国家都有权利表示愤慨。
材料四国联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在这个秩序中,人们可以超越国家传统、种族差异和地理上的隔阂看到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摘自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在战争问题上国际社会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比较材料三、四,在国家权力问题上国际社会的观念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所体现的国联的宗旨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3)结合当今世界各种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现实,你认为当年的国联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