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彼美国沿历史上已成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人方务合群小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复过此……若夫悲观者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可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位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

A. 生命权 B. 自由权 C. 财产权 D. 反抗压迫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材料二  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以下列方法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工业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为了这些目的,费边社应注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鼓吹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社会和政治改革,包括确立男女平等的公民权利。同时推广有关个人与社会在经济、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关系的知识,以便实现这些目标。"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费边社与宪章派在斗争目标、斗争方式上的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表3伊拉克战争大事记

时间
事件
2003年1月22日
欧盟轮值主席西米蒂斯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2003年3月20日
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发动全面战争
2003年5月1日
主要战事结束
2003年12月13日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抓获
2004年6月28日
美国占领当局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
2004年10月6日
美国首席武器核查员迪费尔称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5年10月15日
伊拉克新宪法通过全民公决
2007年2月21日
英国首相布莱尔表示英国将从伊拉克撤军
2009年2月27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未来18个月之内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美军

--据《世界知识年鉴》等
材料二:世界已经失衡。如果有人曾经怀疑美国的压倒性军事实力,伊拉克战争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美国人常常错误理解自身实力的性质,并且错误地由此推断未来……仅仅讨论各国之间的军事不平衡将是误导的。事实表明,即使在这样的表面结构之下,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的"9·11事件"宛若划破夏夜星空的一道闪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变化的世界。
------摘自约瑟夫·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实力与战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界最后十年发生的标志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三个历史事件。

来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乔科尔顿写道:"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四年,其中有好些像拿破仑时代一样的大规模战斗,这是除了中国1853-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之外,在19世纪发生的最惨烈的战争。"此战争应该是

A. 普法战争 B. 印度民族大起义 C. 美国内战 D. 马赫迪民族大起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 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 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商业经济的发展
来源:09海南高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抗日战争的影响 B. 抗日根据地扩大
C. 国际援助的增多 D. 民营工业的发展
来源:09海南高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 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 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 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 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来源:09海南高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A.

矿业资源互补

B.

人力资源共享

C.

科学技术交流

D.

消除贸易壁垒

来源:09海南高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 天行有常 B. 人性本恶 C. 礼法并用 D. 民水君舟
来源:09海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 《春秋》 B. 《论语》 C. 《孟子》 D. 《易经》
来源:09海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美洲史论》中写道:作为"世界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所指挥的军队解放的国土十倍于西班牙的国土,比西、法、德、英、意五个国家加在一起还大一倍半","成为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拿马六个国家的奠基者"。这位美洲历史上的伟人是

A. 玻利瓦尔 B. 伊达尔哥 C. 圣马丁 D. 华盛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 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 财政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A. 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 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 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 君主制度的衰亡
来源:09海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 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前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 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摘编自《太平御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直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2)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

来源:2009年高考海南卷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利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

来源:2009年高考海南卷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索历史的奥秘(8分)
材料一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检测,小珠所用材料为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观点。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资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

来源:2009年高考海南卷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8分)
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的西部,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外交往频繁,敦煌因此汇聚了东西方的多种文化。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899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来的英、法、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劫走,仅有小部分留存于国内。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唐朝的最多,总数在四万件以上,被称为敦煌文书。其内容以佛经为主,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官私文书以及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除了汉文文献处,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所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在20世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的原因。(4分)

来源:2009年高考海南卷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